【校園角落】懶懶散散的父母愛
猶記得去年父親節前,祥麟和祥瑞這兩位雙胞胎兄弟在寫作課時一起抗拒寫父親節相關的題目,還講了一些對父親的負面評語,後來我請他們改寫成「母親,心中最堅強的城堡」,他們卻更抗拒,說媽媽是一個又囉嗦又懶惰的女人。
我對他們的反應並不訝異,因為現今的台灣社會,單親的家庭越來越多。無論依附的是父或母,孩子的心態上都有缺憾,被學校老師或親戚朋友冠上「單親家庭」的標籤,對一些孩子來說有受辱的感覺,有些學校老師還特別好意的當眾宣布「免費課後托育」的孩子名單。
有不少家長雖然單親,卻有很好的經濟能力,也不知是不是刻意,他們會讓孩子穿用名牌,讀最貴的補習班,找最好的老師。但的確有很多單親家庭不僅有經濟的問題,還有晚上無聊及內心空虛寂寞的問題。於是,坐得住的孩子就整晚乖乖留在家打電玩,坐不住的就外出亂逛。
祥麟和祥瑞,父母離異,上有兩個姊姊,媽媽帶著這四個孩子住在一個租來的公寓裡,是低收入家庭。姊姊與媽媽皆在餐廳上班,姊姊賺的錢自己花,用的是i-phone手機,家庭的所有開銷及兩兄弟的學費全由媽媽的薪水支付。
父母、孩子未盡本分
兩兄弟從幼稚園起就同班,直到現在國二了,還是同進同出,形影不離。他們一起騎單車上學,一起喊上課無聊,一起翹兩天課,第三天又同時出現在教室裡,因為他們知道第三天若不出現就會被學校標註為中輟生。這讓老師很困擾,問他們翹課時去哪裡?只說在家打電玩。媽媽知道他們翹課,卻似乎不怎麼在意。
學校以「有中輟之虞」的理由,請輔導老師協助。他們對正規教育的課程沒興趣,學校也為這些特殊的孩子開設高關懷課程——請高職老師教他們一週兩堂的烘焙課。班導師及輔導室密切注意出席狀況並了解去處,抽絲剝繭,層層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期望能開啟那道最深處的鎖。
孩子的家不大,住了五個人,凌亂不堪。母親懶散,孩子更不想動手。父親是個不太負責的人,偶爾來看看孩子,帶出去吃個飯,但對四個子女的教育極少關心。兩兄弟也清楚父親的個性,每次要求什麼,爸爸都會說下次或明天再給,最後都是不了了之,兄弟也少再指望父親能為他們做些什麼事了。
去年寒假,學校為兩兄弟找到一個育樂營,有穩定作息,還有老師照顧,有午餐,低收家庭可免費參加,但母親表示懶得每天載兄弟過去,就將兩人丟去父親工廠,於是,兩兄弟幾乎都在工廠二樓打電動,等父親下班才帶兩人去吃飯,哥哥說無聊死了,下次長假不要再去父親那裡了。
學校的輔導老師表示:「孩子不笨,本性也好,但因在父母這樣的教養下,學習動機低落,不喜歡動腦,作事的積極度也不高,較一般學生懶,也怕累,導師和我們都為孩子感到無奈與可惜。」輔導老師接著說:「每一個孩子都是一粒好種子,每一粒種子也都會有適合它生長的好土地,我們會盡力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特質,並找到適合發展的路。」
愛惜自己愛惜別人
在駭人聽聞的北捷喋血案後,大學生身心靈的健康受到關注;在慘絕人寰的校園女童割喉案後,死刑的討論掩蓋過問題源頭的追溯。大家都感嘆社會生病了,接著,加高學校圍牆,放學時間加派警力在學校的廁所巡邏,這是爆一個補一個的心態,但防範於未然的作法在哪裡?「離婚率高居不下」是病灶,卻找不到一個可以出面輔導的部門。
這是一個連環爆的問題,在我們身邊還隱藏著多少未爆彈呢?它的嚴重性不容小覷,每一個事件傷害的不僅僅是人是心,更嚴重的是對國家的信任、對教育、社政、文化的高度失望。筆者五月底去日本,六月中去英國,對於這兩國的「公共道德」有高度的肯定。
回台後,跟學生說,台灣只要做到「排隊,遵守交通規則,路上看不到垃圾」這三件事,社會案件就可能會減少一點,學生們疑惑的問原因,我說這是關注自己與關注別人的差別,一個懂得禮讓,懂得尊重,懂得愛護市容的人,就會愛惜自己也愛惜別人。
這是誰的事?是鄰舍的事?還是我的事?是教育部的事?總統的事?還是教會的事? 我覺得這是台灣的家務事,要談國際事務之前,先教好自己家裡的孩子。
回文章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