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 223,960

【銀髮冠冕】 零錢塞爆 失智前兆

文/ 余磊

      有三兄弟,分別九十二歲、九十四歲、九十六歲,相約去檢查智能狀態。醫生出同一道題問「3x3=?」,老大回答「247」,老二回答「禮拜三」,老三回答「9」。醫生問老三如何得到正確答案,他說:「這不難,247減掉禮拜三,不就是9嗎?」看來三人情況都不太妙。概因失智的病期漫長,煎熬折磨,若與癌症二選一,恐怕許多人寧選後者,理由是長痛不如短痛。

有人會,有人不會

      健忘是把人時地物事暫時給忘了,若完全空白了才算失智(dementia)。失智者會變得「六親不認」,就怕六親不認的失智者。美國前總統雷根晚年失智,記者問夫人南西:「總統已不認得妳,照顧起來有何感受?」南西說:「若是我失智,雷根也會一樣照顧我。」這回答真令人有感。

      關注失智問題該不會略過David Snowdon博士《優雅的老年/Aging with Grace》一書。一九八六年他在明尼蘇達大學,與修會合作,取得年齡七十四歲至一○六歲共六百七十八位修女的同意,身後捐出腦部、血樣、問卷和日記以供分析研究。她們信仰相同,生活、飲食、經歷等非常相近,為何壽命長度頗有落差?為何有的會失智?有的不會?失智是因為腦內Beta澱粉蛋白的累積,促使神經細胞大量死亡,好像一塊橡皮擦,逐漸拭去思考、判斷、認知、記憶、傳訊、運動等功能。

失智主要因素

史博士書中可摘取三點重要的失智因素:

一、教育程度:

       教育程度愈高,知識或技能攝取的質量較寬廣,受教機會也較多;相對在學校時間較短的, 比較吃虧。但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的正向態度和習慣才是關鍵,譬如常閱讀、寫扎記、記帳、自我成長等,腦部不停止開發運用。若按作家柏楊所言「華人愛上學,不讀書」屬實的話,華人失智問題不樂觀。

二、生活習慣:

      包括喝水、飲食、運動、睡眠、上癮習慣、社交頻率等。在發病前約十年,會出現「失智前前兆/MCI/輕度的認知功能障礙」。例如:不愛出門,活動變少,不想運動,走路變慢等。比較嚴重時,漸失生活秩序,錢包塞爆,嗅覺漸失,疑心病重(錢被偷、配偶偷情等)。更嚴重的是忘了親人臉譜,走失流浪。防失智提前部署,史博士特別強調「走路!」或自己喜歡的規律運動。

三、心理狀態:

       心態好壞才是最大關鍵,有些案例,雖Beta澱粉蛋白累積已達失智程度,直到離世並未發作;類似冠狀病毒的「無症狀感染者」。這些人個性樂觀,與人相處融洽。吉娜的案例顯示,廿二歲寫的自傳引述聖經箴言「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這條線索指向她服用這帖良藥到八十九歲,不受失智干擾,死於突發性心臟病。

祈求,就得著

       人類為造物主上帝所精心創造,祂也為每個世人安排出路。詩篇九十一篇十四至十六節說了六件大事:「上帝說:因為他專心愛我,我就要搭救他;因為他知道我的名,我要把他安置在高處。他若求告我,我就應允他;他在急難中,我要與他同在;我要搭救他,使他尊貴。我要使他足享長壽,將我的救恩顯明給他。」這麼多、這麼大的救恩應許,哪個世人配得?可是這就是通往永恆天國的門票,諸君千萬別丟失了聰明智慧,趕快透過耶穌基督十字架的聖愛與救贖,向上帝免費索取!

回文章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