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之光】 寒冬話聖誕
二○二一年燦爛光輝的聖誕節,隨著十二月的冬日腳步,又來到了寶島;不僅是台灣充滿了聖誕節的氛圍,放眼全球大部分城鄉也都在慶祝佳節的來臨。
聖誕節通常定在每年十二月廿五日,廿四日則定為平安夜。聖誕節的主角並非聖誕老公公,乃是耶穌基督。
教會開頭三百年,並沒有慶祝聖誕節的習慣,是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因為相信了耶穌基督,再加上當時米蘭主教安波羅修(Ambrosius A.D.340-397)與稱作金口的主教屈梭多模(Chrysostom A.D.344-407)之鼓吹,於是教會界慶祝聖誕節的活動才蔚為風潮。那麼,聖誕節有關紀念耶穌降生的意義及目的,到底為何呢?
一、祂的降生是為世上帶來真正的平安:
平安可分為外在環境上的平安,還有內心深處的平安。環境上的安定固然重要,內心深處的平靜更是要緊。試想一顆不安又充滿焦慮的心,豈不度日如年?!耶穌的降生,就是把新生命賜下,使投靠祂的人,都能得著生命的更新和心中的平安。耶穌說:「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約翰福音十四章27節)耶穌所說的這一段話,雖然是對當年的門徒說的,當然也是對所有跟隨祂的人說的;因為凡信祂的人,也就是祂的門徒了。
上面耶穌所講的那段話,含意甚深!祂強調祂賜下的平安是跟世上的平安非常不同;因為世上的平安會隨環境改變而改變,這正如蘇軾所言:「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世上哪有永久不變的情境?何況今日地球村的時代,環境變化之快,更是令人看得頭暈目眩。壓力一波一波如潮水般衝擊著廿一世紀的人類,縱使飽享了物質和科技的進步,但內心的不安與焦慮也會層出不窮。耶穌所賜的平安,是內心超越環境的轄制,是藉著不斷祈禱和對聖經話語的信靠,而獲得的那股寧靜和平安,並且可以持久留在心中。
記得考門夫人的名著《荒漠甘泉》一書中,曾記載一段很具啟發性的事情,大意是說: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在一次演奏會中,發現他拿錯了自己所珍愛的提琴,他只好坦承面對掌聲正起的觀眾。他說:「朋友們,今天要證明給諸位看,音樂並不是在樂器裡,乃是在人心裡。」果然,那天他用心來演奏,竟流露出悅耳的天籟之音。的確,心最重要。耶穌可以使人心改變,變得更愉悅、更有希望。
二、祂的降生是為罪惡的世界開出洗滌的藥方:
聖經講的罪,是「射不中的」。射箭達不到目標,達不到神原定的標準;這包括人的心思與意念。手可以用清水洗淨,心卻不能,否則世上不會有那麼多不安的良心。一顆不安的良心,如果沒有處理妥善,那麼就會如影隨形的折磨下去,不但會使人臥不安枕,也會影響身心的健康,遠離了快樂的泉源。
王陽明有詩曰:「個個人心有仲尼,自將聞見苦遮迷;而今指與真頭面,只是良知更莫疑。」陽明先生的成聖之路是從「良知」著手,比起朱熹的「皓首窮經」似乎來得更具簡明的要領。可惜史上朱熹與陸九淵(按:王陽明與陸九淵並稱陸王哲學)的「鵝湖之會」,卻形成誰也不服誰的局面。
良知固然是人的天良根基,但人畢竟會受大環境的影響,人性深處有其不願人知的軟弱面,何況從十六世紀神學家加爾文(John Calvin)「鬱金香」五個論點中曾指出:人類從始祖亞當開始便「全然敗壞」(Total Depravity),當然,這並不是說,人類已無善行,乃是說人在感情,意志,思想,心靈等各方面皆受了罪的污染,無法達到上帝的標準。所以人在良知功能方面也是不足的,必須仰賴耶穌在十字架上所流出的寶血,方能洗淨人的一切罪惡;因為耶穌成為替人類贖罪的「代罪羔羊」(約翰福音一章29節),使所有願意認罪悔改,接受耶穌為救主的人,都可以罪得赦免,並且獲得新的生命,新的人生,這就是真正的救世福音。
三、祂的降生是完成了預言的應驗:
聖經分為舊約和新約兩大部份。舊約完成於耶穌降生之前,新約則完成於耶穌降生之後。新舊約之間又相隔了大約四百年之久。根據聖經記載,耶穌降生在羅馬皇帝屋大維(Octavius 63B.C.-A.D.14)亦即封號奧古斯都(Augustus)王朝時代(路加福音二章1-7,21)。另外,根據羅馬史學家塔西圖(Tacitus A.D.55-117)記載,帝國的第二任皇帝提比留(Tiberius 42B.C.-A.D.37)在位期間耶穌被巡撫彼拉多處死。聖經舊約,有許多有關耶穌降生及事蹟的預言,包括出生在伯利恆,十字架受難等,共約有九十條之多,完全應驗在耶穌身上。這就證明耶穌不僅是人,祂也是神,因為祂是神,所以才有能力賜下上述的極大福分!
聖誕節的鐘聲又響了,在普世慶祝耶穌降生的氛圍裡,深深地盼望正徘徊在信仰路口的朋友們,也能認識這位人類共同的救主耶穌基督,使你/妳的人生充滿了力量與希望。
回文章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