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上映中】《最美的安排》:一場尋求答案的療傷之旅
如果要你分別寫一封信給「時間」、「死亡」和「愛」,你會寫些什麼?又會期待什麼樣的回信內容?這樣的行為,聽起來很浪漫,在電影《最美的安排》(Collateral Beauty)中,實行此舉的,卻是一名無法走出喪女之痛的年輕父親。
寫給「時間」、「死亡」與「愛」的信
《最美的安排》是二○一六年的聖誕跨年電影,由《穿著PRADA的惡魔》導演執導,威爾史密斯、艾德華諾頓、綺拉奈特莉、麥可潘納、凱特溫絲蕾和海倫米蘭主演。在片中,原本家庭美滿、事業有成的主角,經歷六歲女兒病逝之後,遲遲無法振作,不僅離婚、生活停滯、失去社交生活,事業也陷入岌岌可危的地步。
與主角擁有多年友情的三位同事,不忍他持續沉浸於哀痛中,一直想伸出援手,卻無從施力,直到他們發現主角曾寫信給「時間」、「愛」和「死亡」,於是合力想出一個極端的方法:雇用三個業餘演員扮演「時間」、「愛」和「死亡」,並回信給主角。自此,主角的療傷之旅終於展開,而這三位同事,意外地也在這場旅程中得到救贖。
結局十分出人意料,除了大賺觀眾淚水,更帶來不少值得玩味的劇情與省思。
真實地面對憂傷
無疑地,每個人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會遇見重大事件,失戀、離婚、重病、生離死別……有些經歷為當事人帶來極其巨大的痛苦,甚至可能導致長期憂鬱。對基督徒而言,更可能產生一種錯誤的想法,認為悲傷不符合聖經的教導,加深個人背負的壓力。
事實上,聖經中有許多明確表達悲傷的例子。「雅各便撕裂衣服,腰間圍上麻布,為他兒子(約瑟)悲哀了多日。他的兒女都起來安慰他,他卻不肯受安慰,說:『我必悲哀著下陰間,到我兒子那裡。』」(創世記卅七章34-35節)「哈拿心裡愁苦,就痛痛哭泣,祈禱耶和華。」(撒母耳記上一章10節)「大衛為這孩子懇求神……他家中的老臣來到他旁邊,要把他從地上扶起來,他卻不肯,也不同他們吃飯。」(撒母耳記下十二章16-17節)連耶穌都曾經在面對拉撒路之死時痛哭(約翰福音十一章35節),也曾在被出賣的前夕,感嘆:「我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馬太福音廿六章38-39節)
保羅曾說:「我們不願意弟兄不知道,恐怕你們憂傷,像那些沒有指望的人一樣。」(帖撒羅尼迦前書四章13節)他沒有勸告基督徒要避免悲傷,而將重點放在如何悲傷——基督徒與非基督徒面對憂傷時最大的不同在於「是否心存盼望」,不失盼望的憂傷能產生不一樣的結果,這份憂傷中額外的盼望會抓住我們,免於落入絕望的深淵之中。
如何陪伴他人療傷?
基督徒擁有這種「不失盼望的憂傷」的確據,但不代表就能以適當的方式為他人帶來安慰。諮商專家洛威爾森在《陪伴傷心人》一書中提到,大部份的人在關心朋友時,多是出於善意,卻容易落入分析的巢臼,例如:討論傷痛造成的影響、試著以更糟的結果與現在比較、吩咐對方如何繼續過日子,甚至以信仰角度表示上帝有其特殊計畫,卻很少處理當事人的負面感受。然而,唯有先以同理心聆聽、陪伴他們面對這份悲傷,才能展開療傷的過程。
大致上,悲傷可分為:震驚、接受事實、反應情緒、復原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不一定會完全按照順序一步步發展,其中可能還會反覆來回多次;每個階段都有各自需要的時間,而整趟過程需要花費大量心力,每個人能夠面對的力量與方式都不同,我們需要耐心對待每一個人,因為著急對療傷並沒有幫助。
聆聽 避免說教評斷
當傷痛發生不久,當事人仍處於震驚時,我們只需陪在身邊,協助處理生活中的實際事務,避免給予任何忠告和建言。當事人開始接受事實,通常會一遍遍訴說心中的想法與情緒,此時我們可以做的,就是成為一個耐心的聆聽者,並避免說教,因為此階段的當事人,仍未準備接受別人為他分析事件帶出的功課與啟示。進入反應情緒的階段時,我們必須了解、協助抒發當事人心中的感受,避免下任何評斷,和他們一起討論、檢視這些情緒。而最後的復原階段,我們可以開始鼓勵他們,協助並支持他們所下的決定。
在電影中,主角寫信給「時間」、「死亡」與「愛」,向它們尋求傷痛的解答,卻不知它們也是那「最美的安排」之中一角。唯有認識創造天地始末、生命意義的那位造物主,才能明白「時間」、「死亡」與「愛」之於一生的意義,明白這場療傷之旅的終極答案,明白何為「最美的安排」。(劇照提供/華納兄弟)
回文章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