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治的幸福】 送父母禮物難,收孩子禮物更難
四年前女兒畢業在北部工作,兩年前兒子畢業在南部工作,我們進入親子異地而居與財務獨立的階段。父母不用再供應孩子讀書與生活費,孩子享受他們工作成果,自由地照己意消費。
我親身體會華人與歐美父母的差異。大多數的歐美父母,在孩子十八歲的時候,與之經濟切割。歐美的孩子讀大學與研究所,生活費學雜費要靠自己打工賺錢或貸款。而華人父母多是能幫就幫,關心孩子們的生活。
以傳統方式幫孩子
兒子的工作與阿公阿嬤同都市,便同住那間透天厝。年輕人在乎空間獨立,不喜歡他人隨意進入自己那層區域。他認為掃地拖地、洗衣曬衣、浴廁清潔不要靠阿嬤,應該自己來。我同他或逛賣場或網購,因為他才踏入職場薪資不高,幫忙添置他專用的旋轉拖把、無線吸塵器、單槽洗衣機。兒子則在做家務中,享受做自己。
而北部潮濕,我們也幫忙女兒添置除濕機。她和女婿每次回來,我也會陳列家裡各項閒置的家用品,供他們隨己意搬。親家公和親家母也不約而同對初創家庭的孩子施行關懷。這就是華人父母的幫孩子傳統,但又加上以尊重孩子們的獨立為基礎,關心他們的生活。
替孩子想太多
上週,兒子住的那層三十多歲高齡的小冰箱壞掉,那台是我先生每週回去看公婆時會用到的冰箱,他會冰些飲料招待朋友。我們母子又開心地一起涉獵網路上琳瑯滿目的冰箱,這是有趣的親子活動。因為異地而住,要等兒子週末到我們家,才會知道他最後選定哪一款冰箱,以及各種實際情況。這是我對孩子們的尊重,不天天視訊以關心之名控制,保持適當的界線與距離。
兒子回來了,在享用晚餐時他報告冰箱到了。我問多少錢要轉給他,他說這筆錢他出。我瞬間喜悅湧上心頭,怎麼那麼好啊!兒子出錢,等於是送我們。
老公第一反應脫口而出:「你要出錢啊?」
兒子有些靦腆地說:「這台冰箱我比較常用。」
而我捨不得孩子出錢,不經思考說出了華人父母常說的話:「我和爸爸出冰箱錢,你的錢要存起來,交女朋友、養老婆才夠用。」
兒子翻著白眼道:「現在又沒女友。」
我又補說:「萬一突然某天看到喜歡的,怎麼辦?」講到這裡,我腦中浮現出我那位朋友,自己忍不住笑了出來。沒想到我到了她的年紀,也跟她一樣,替孩子想太多了。
總是想太多
十二年前,我那位朋友的兒子要赴日本,問是否要帶一台筆電回來?螢幕輕薄又大,重量只有875克,硬碟是固態式硬碟,開機速度比噴射機還快。
她email諮詢我那電腦達人老公的意見。他當然建議買,因為這朋友經常全台灣到處開會和演講,非常需要這種筆電,回她:「讓兒子表現一下孝心吧!這台一定讓他找了一段時間。」
我忍不住雞婆也email:「沒錯!這台Ultrabook一定要收。我們做兒女的會希望爸媽收我們的禮物。送爸媽禮物難度超級高。你們總是想東想西、想太多不收。」
但,不到兩分鐘,她的email來了,「兒子一份薪水要養他全家,我們兩份薪水養『半』個人(我們吃很少)。我怎麼會要他送?」
開開心心地接受
沒想到,收孩子的禮物竟然也有難度!我不禁責備起自己,兒子主動要出這份冰箱錢,我為何沒有當場開開心心地接受,感謝他的禮物?反而講出一些看似關心但可能有轄制嫌疑的話。看來是我的成長幅度不夠,比不上兒子。我為著兒子的成長、獨立向天父上帝感恩。
下次又出現同樣的情況時,我一定會當場表示感謝,不讓孩子們感到送爸媽禮物難度超級高。
回文章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