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觀點】 「拆頂四人組」?「神蹟五人組」!
從馬可福音二章一至十二節所記載的,四位朋友「無所不用其極」,透過拆屋頂的離奇大動作,將癱瘓病人帶到耶穌面前得醫治的動人故事中,可以指認出被主耶穌所看見、所認可的信心,具有三大特徵。以下我們就將這四位朋友稱作「拆頂四人組」。
第一個特徵是憐憫
「憐憫」就是:以愛的行動回應別人的需要。
「拆頂四人組」本可以把癱瘓病人留在原地,任由他繼續生活在困境之中,但他們對他的愛心,促使他們積極採取行動。
對癱瘓者的憐憫是他們行動的起點。他們沒有忽視他的困境,而是主動伸出援手,將他帶到耶穌面前。這提醒我們,信仰不僅是內心的確信,更是外在的行動。憐憫是我們回應神愛的方式,也是我們與別人建立連結的橋樑。
我的同工葉高芳博士常常說:「基督徒就是『愛』管閒事的人!」(基督徒就是會主動用「愛」去關懷幫助別人的人。)沒錯,因為愛,我們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也看見自己所能分享出去的資源。
我們的家人、朋友、同事、同工、教會弟兄姐妹,可能正經歷身體的、情感的或經濟的困境,我們可以通過傾聽、陪伴、代禱、資助,來表達憐憫。憐憫不需要驚天動地的壯舉,而是從小事做起,讓人感受到愛與關懷。
第二特徵是團隊合作
「團隊合作」就是:放下自我的成見,謙卑地為了合神心意的目標與別人求同存異,至終能同心同行。
「拆頂四人組」抬著癱瘓者去見耶穌,可能各有各的想法——一個人可能說:「我們應該走這條路!」;另一個人可能說:「我們應該走那條路!」;一個人可能覺得:「我們應該走快一點!」;另一個人可能認為:「我們應該走慢一點!」但如果真的要把人帶到耶穌面前,就必須學會放下個人成見,為了同一個美善的目標而彼此配搭合作。這才是忠心、良善,又有見識主的僕人應有的態度。
我們必須學習如何為了別人的益處而團隊合作。有時,這意味著要與那些與我們持有不同觀點的人共同努力。今日社會面臨的巨大挑戰之一,就是很多人認為:「如果你不同意我的一切觀點,我就無法與你合作。」在政壇中固然如此,在教會中又何嘗不是!
這個真實故事,可以用「拆頂四人組」的五個動作貫串起來:「抬」➝「上」➝「拆」➝「縋」➝「補」。而這一連串動作,若沒有一個人領頭,是不可能做到的。
先説「抬」:我們不知道他們抬了多遠,但可以推測,不會就從隔壁抬過來。病人再加上鋪蓋,應該相當重,保持平衡也需要四人很有默契地配合。
再說「上」:要抬著癱子上屋頂而不掉下去,雖說當時一般人家的屋頂是平的,但也非常不容易。
再説「拆」:固然,在當時的加百農地區,屋頂通常只是在樑木上鋪著茅草,再用瓦片或泥土壓住,但是拆起來還是必須大費周章的。目測講員耶穌在屋内的位置,快速地拆屋頂而盡量不讓木屑、土屑、草屑、瓦片、石塊砸到耶穌或其他人,還得小心別讓病人從拆開的洞裡直接掉下去。
再説「縋」:把癱瘓病人平穩、安全地縋到地面。
最後,聖經沒說,但我們可以合理地推測,屋頂的大洞事後總得幫屋主補上吧?「抬」➝「上」➝「拆」➝「縋」➝「補」,每一道工序都是體力活,更是技術活!而且必須聽從領袖的指揮,四個人高度默契、精密地團隊合作!
在家庭、教會、職場中,我們都會遇到意見分歧或個性差異,但我們可以學習以愛心和耐心彼此接納。團隊合作不僅能讓我們的工作更有效,也能讓我們在彼此的扶持中成長。
第三個特徵是創意
「創意」就是:突破困境的信心行動。
「拆頂四人組」有憐憫的心,關心這位需要幫助的人;他們也能彼此配搭、團隊合作,幫助他接近耶穌。然而,當他們抵達時,卻發現人群擠滿了整個空間,他們無法進入耶穌所在的地方。
這時候,有人可能會說:「我們到這裡了,但人太多,擠不進去。這大概是神不想讓這個人得到祝福吧?」然後就轉身離開,因為他們把「不容易」解讀為「不可能」。
然而,「拆頂四人組」卻沒有讓人群成為阻礙,他們發揮創意,找到了新的方法,確保這位癱瘓者能夠親近耶穌。
信仰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它也需要我們運用智慧、突破困難,確保自己和其他人都能來到耶穌面前。這種創意的行動展示了他們對信仰的熱情和對耶穌的信心。這提醒我們,信仰需要以創意的思維面對挑戰,並在困境中尋找突破的可能。
拆頂四人組➝神蹟五人組
以上「憐憫」、「合作」、「創意」,其實都源自對天父大能的「堅信」。當我們來到耶穌面前,應該帶著強烈的盼望,要相信耶穌不只是「可能」,而是「必定」會帶來改變。
這四位朋友的堅信,是他們付上代價、採取行動來「抬」➝「上」➝「拆」➝「縋」➝「補」的動力。他們堅信耶穌能夠醫治癱瘓病人,因此他們不惜一切代價將他帶到耶穌面前。
當耶穌看見他們的信心,以赦罪和醫治的雙重神蹟來回應,「拆頂四人組」立時晉級升等為「神蹟五人組」!他們的信心不僅改變了癱瘓病人的生命,也讓在場的人見證了神的大能。這提醒我們:堅信,是我們與神關係的基礎,也是我們面對一切挑戰的力量來源!
回文章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