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治的幸福】 需要上帝照顧的照顧者
我曾經是全職家庭主婦,以為自己有機會親自照顧年邁的父母,回報他們。但我的父母都是在六、七十歲驟然離世,所以只有在他們生病住院檢查一兩天,那種簡單陪伴照顧的經驗。
幾年前,我的婆婆癌症開刀,先生和小叔、小姑加上我總共四個人排班輪流照顧。因為開刀是在週間,接著春假,我正從神學院全職老師轉兼任,預備考博班,所以第一天的照顧由我先開始,他們三兄妹全職工作者就不用特別請假。
不明白其中差別
術後第一天的護理工作最複雜。我將護理人員的講解一一做成筆記,以交給後面的輪班者:嘔吐、頭暈、下床小心避免跌倒,注意患者身上的點滴線、呼吸管、導尿管、傷口引流管。婆婆腸胃脹氣,需要不時按摩,整夜幾乎沒睡。我感到婆婆情緒十分低落,尤其是幫她洗澡時,感受到她的尷尬和不安。然而,輪到我先生和小叔、小姑,相較於我對婆婆的照顧差了很多,我做過全職媽媽、又是全心全意服事,而他們看報紙、滑手機、用筆記型電腦,但我婆婆的神情是愉悅、滿足的。我一直想不明白個中道理?
兒女陪伴勝過他人
這半年,公公臥病在床,請外勞來照顧。我公公每天早上最期待的就是清晨六點坐輪椅去公園。但第一位外勞無法那麼早起床,所以辭職了。等候第二位外勞來的期間,我先生開始了每週三天住高雄、四天住屏東的生活。住高雄的那三日,隔日清早起床就可以幫忙把公公從床上搬到輪椅上,再開車趕去屏東上班。週六,先生偶爾跟婆婆一起推輪椅去公園,他告訴我,兩老非常開心。
多年的困惑,突然想明白了,媳婦做的再好、再周全,只能照顧老人家身體需求,但無法取代兒女帶來的情感需求滿足。就像我的父母當時生病住院檢查一兩天,我這個女兒在旁邊陪伴照顧,他們就自在、放鬆、安心。
夫妻一體的照顧模式
雖然夫妻兩人成為一體,我們把對方的爸媽當自己的親爸媽孝順,但有些事情還是得自己做,配偶無法取代。所以我們改變策略,丈夫住在屏東的那四個晚上,我讓他吃得好、睡得好、心情愉悅、養精蓄銳,使他住在高雄的那三晚,能夠好好地孝順爸媽,再回屏東上班。
先生是第一線照顧者,我是第二線照顧者,第二線照顧者照顧第一線照顧者,我照顧丈夫的平衡、平穩、溫暖、幸福感。這是另一種兩人成為一體一同照顧爸媽的模式。
不切實際的期待
陪伴照顧日漸衰老的父母不是件容易的事。一些兒女照顧到自己身心俱疲,還罹患了身心症。在照顧年邁父母的認知上,不要有過於美好或不切實際想法,認為盡心盡力照顧就可以使老人家的身體回轉到原本的狀態,好比期待八十八歲的公公能夠康復到自行下床行走、恢復正常飲食,鼻胃管可以移除。而是要認清罪人的世界,每個人都會老、病、死。另外,也不要把父母的快樂,視作自己的責任。父母也是罪人,即使在自然狀態相處,也多多少少會有衝突,不要強求父母必對自己的陪伴照顧有正面回應。
需要上帝的照顧
第一線照顧者,學會活在當下,在陪伴照顧父母的過程中,專注於力所能及的範疇。而我是第二線照顧者,負責向第一線照顧者數算其沒有察覺到的上帝恩典,讓其感受到上帝同在,這對於減輕重擔、化解矛盾與掙扎有所助益。無論是第一線照顧者或第二線照顧者,我們都需要上帝的照顧,在祂的愛當中,獲得更新與力量。
回文章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