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 261,046

【人生上映中】 你希望孩子活出什麼樣的時代?

文/ 戴芯榆 

     去年,一群修習領導學程的台大學生向企業募款五十萬元登山,卻傳出早已獲得教育部補助四十萬元,引起軒然大波,但爭議點不只在金錢使用、募款對象、授課方式,也在課程內容上。「登山」,是否能夠真正養出領導力?怎樣的領導力?而從中對自身與社會景況的反思,是否能深化到學生內心,或只是曇花一現?

  近年來,台灣興起一波國際志工風潮,許多學校、NGO、公益組織紛紛發起志工服務團,其中也發生過不少爭議,如:無法以同理心相待的文化衝突;服務淪為觀光式的表面行程;當地組織為了慈善團體而存在,反而無法解決問題……。

  「領導力」和「國際觀」,都是現下漸趨流行的字眼,彷彿掛在嘴邊就能擁有美好未來的鑰匙,然而,追隨這兩者的過程,是否真如表面那般閃閃發亮?又有多少人真正體會其中的精髓?

領導,或許跟你想的不一樣

    「我跟他們說:現在你們聽到『僕人式領導』都會很認同,不停點頭、眼睛發亮,但回到台灣去,你們會有很深的失落,因為這跟世界教的完全不一樣。」國際志工培訓師李維倫,談起她帶海外志工團的經驗時,非常凝重:「這世界要的領袖是什麼樣子?你要吸引人、光鮮亮麗、站在台上,講出來的話就是要動人心魄,一句話就到位,人們要你『被看見』——你做看不見的事情,沒有人會理你的。」關於領導,李維倫所屬的NGO,提倡的是「僕人式領導」,在海外服務、登山的經驗中,學習當地雪巴嚮導的態度,以他們為榜樣,因為這些人謙卑、低調、樸實,卻為所有人領路,只有他們能帶著人們抵達終點。「我們最在意的是,志工在雪巴嚮導和服務經驗中學到的那些價值,究竟有沒有辦法體現在自己的生命裡。」

耶穌,僕人式領導先驅

  「僕人式領導」是一種以他人為優先的領導模式,關心他人是否被成全、被滿足,在西方,「僕人式領導」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耶穌對門徒的教導:「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奴僕。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馬可福音十章43-45節)走出島嶼,跟著這樣的教導,許多台灣年輕人看見了從未想像過的世界,並試著以彎下腰的姿態,與之互相認識、理解、對話、給予。他們身處陌生的異文化環境,面對接踵而來的困難、挑戰和限制時,卻一點也不像大眾口中的「媽寶」、「草莓族」,而是學著持續溝通、改變和解決問題,讓人看見台灣青年的無限可能。

走出國門,不一定有國際觀

     NGO的領導人叫做謝智謀,在台灣師範大學擔任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副教授,他不只帶年輕人去海外服務,也發展當地長期工作,轉化貧困社區。曾獲第45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入圍的導演劉建偉,跟著他們的足跡,三年來持續追蹤這些海外志工的故事,走遍泰北華人村、印度貧民窟和尼泊爾偏鄉小學,甚至經歷了尼泊爾大地震,拍成紀錄片《微光時代》,希望傳遞世界各個角落的需要和掙扎,更讓人看見,所謂的「國際觀」,不是擁有流利的英語能力,不是到觀光勝地打卡吃美食,也不是獲得某個優渥的海外工作,而是關心這世界發生了什麼事,關心與你不同種族、國家或階級的人,並願意隨時放下自己的文化預設和偏見,謙卑地對各種情境有脈絡地思考,以同理心相待。

開拓視野 施比受更有福

     謝智謀曾說:「很多人問我,為什麼要關心那麼遙遠的人?台灣也有很多需要幫助的人啊!其實這兩者並不衝突,我在台灣參與過家暴、感化、中輟、毒品、街友等各種計畫,這些需求,每個人也可以從身旁做起;但許多海外貧窮社區情況遠比台灣急迫,他們身處飢餓、教育、醫療匱乏的環境,甚至隨時有死亡的威脅,需要更多國際支持,而且,『施比受更有福』,奉獻海外並不會使我們更匱乏。」這讓人想起許多冒險來台的外國宣教士,當初,他們的祖國也有很多需求和問題,但因著對台灣的愛和使命感,離開自己的國家,為台灣奉獻一生。在信仰裡,他們用上帝的眼光,看見與世人完全不同的視野。

     《微光時代》中,有年輕人看見雪巴人的模範,感嘆:「能站在世界頂端,又能彎下腰陪你的人,我想他的世界一定很不一樣。」也有少年拜訪印度熱情的居民後,說:「從他家走出來,我已經看不到貧民窟的髒亂,也感受不到那裡的天氣了。」導演劉建偉則說:「我的孩子過幾年即將進入青春期,作為一個父親,《微光時代》是我希望送他的禮物,讓他能夠體會:聖誕節不一定要下雪,有些地方正是衝浪的季節;世界不是只有美國、日本、中國,還有無數值得我們認識的國度。」

     未來二、三十年,我們的下一代即將決定整個社會的運作制度、福利和走向,當他們面對社會上不同階層的人,能否皆以謙卑相待?當他們面臨地球村的各種決策,你又希望他們擁有什麼樣的視野和心胸?看完《微光時代》,或許能給我們一些答案。  照片提供/有時電影

回文章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