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 261,336

【大手牽小手】學習的高度

文/ 楊可玉

        第一次出發到老師家上課以前,我對弟弟說:「媽媽會在旁邊看稿子陪你,但是老師講的話你要自己聽清楚,我看稿子的時候可是聽不見的喔。」弟弟認真對我點點頭。

        大概從三歲多開始,每逢看到小提琴演奏,弟弟總會肯定地說一句:「那是我要學的。」隨著他一天天長大,這話在我心裡生出百般滋味。

        由於必須經歷換琴的過程,小提琴被我歸類為學起來非常「燒錢」的樂器之一。我跟許多家長一樣,免不了擔心孩子可能半途而廢,錢還沒砸下去,光是想像就已經心痛起來。

        除了心痛,當然還有督促孩子練習、導致親子關係緊張的頭痛。我也算是從小學音樂的人,深知反覆練習的無趣與被逼迫的無奈,真不願意看見這種痛苦在自己與孩子的身上重現。

        記得小時候,有一次練琴練到實在無聊,索性整個人躺在鋼琴椅上偷懶。心想爺爺奶奶只是幫忙注意練習時間,從來不管我在彈什麼,於是舉腳敲打鍵盤,滿以為只要發出聲音就能矇混過關。

        正當心裡為自己的小聰明感到竊喜時,爺爺拉開門簾探出頭來。我的腳尷尬地舉在半空中,仰頭倒看著爺爺,說:「老師今天教我用腳彈琴。」爺爺聞言笑說:「好,好。」拄著拐杖便又轉了回去。

        長大以後,我才明白爺爺的寬容。更大以後,我才懂得琴聲能比語言傳達更多、交流更多。我用這樣的寬容與體會引導哥哥在家學習鋼琴,他的程度比起當年的我雖然差上一大截,學習高度卻頗有不同。大多數時候,我們維持著傳統「我教、你學」的模式,不過偶爾教與學的順序會顛倒過來,是孩子感到內在的需要,自己跑來纏著我教他。他已經能把有限的琴藝融入生活、融入敬拜、學習服事。

        詩篇四十九篇四節說:「我要側耳聽比喻,用琴解謎語。」我們各自在學琴的過程中摸索,最終得著的是神的心意。牽著弟弟走進老師家,我在心裡想通這一點,明白自己做為一個支持者,只要看著孩子站上學習應有的高度,不必夾在中間兩面為難,心痛又頭痛。

回文章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