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幸福拼圖】 愛的禮物
蓋瑞・巧門在《愛之語》一書中提到,愛有五種語言:肯定的言語、精心的時刻、接受禮物、服務的行動、身體的接觸。我家寶貝Ivy最喜歡的愛的語言應該就是收到禮物了,孩子的心很單純,禮物不在大小,而在滿足她的階段所需。
幼兒時,吸引她目光的是便利超商的糖果和可愛貼紙;長大了一點,她要的是百元精品店裏的鍋碗盆玩具;再大了一些,她喜歡娃娃屋的組合;然後是桌遊、小說;現在她希望我能把生日禮物和聖誕禮物的預算,直接換成現金給她,讓她可以靈活應用。
知道金錢的價值
Ivy上了小學以後,我就開始每個月給她二百元的零用錢,除了教導她十一奉獻的觀念,也希望透過手上的一些金錢,讓她產生理財的概念。「媽麻,甚麼是十一奉獻?為甚麼要十一奉獻?」「因為上帝是愛我們的天父,我們一切所擁有的都是祂的恩典,透過十一奉獻可以向神表達我們的感謝,所以十一奉獻就是送給上帝愛的禮物。」由於平時日常生活所需都為她預備得很妥當,小時候Ivy沒有花錢的需要,她很大方的把錢奉獻給上帝,或捐出一些自己用不到的玩具給別人。
基督信仰最寶貴的部分在於真理教導,坊間有許多教養書籍,多元而全備,即使是對資訊上癮且大量閱讀的我,也跟不上出版品的腳步,加上各方的論派、方法不一,有時候真不知道該如何教育孩子。但聖經真理就像一盞明燈,打開我的眼目,也告訴我可以怎麼栽種在孩童幼小的心田裏,讓孩子從小就開始知道金錢的價值。
恰巧,前些日子有位姊妹也在講台上分享她的聖經理財觀。她平時會獎勵孩子的成績,或請孩子幫忙做一些簡易的家事,讓他有獲得收入的機會。某天小一的孩子在學校跟同學借了橡皮擦,使用完畢,用鉛筆在橡皮擦上戳了好些個洞,歸還回去時,小女生不能接受自己嶄新的橡皮擦換了樣貌,要求孩子賠一個全新的還她。
孩子回家後告訴媽媽這件事,姊妹跟孩子溝通:「你昨天有15元的收入,這件事是你自己造成的,所以要自己負責,用零用錢買橡皮擦還給同學吧。」於是帶著孩子到文具店買了相同的橡皮擦,橡皮擦要20元,「等你下次有收入時,再還5元給媽媽。」姊妹分享這件事不僅讓孩子有理財觀也訓練了責任感。
體會分享的喜樂
還有一回,母子倆坐捷運信義線出遊,爬了象山,也順道逛了101大樓,姊妹說:「媽媽出了車資,我們也吃過午餐了,如果你想買甚麼或吃甚麼點心的話,就用自己帶來的100元零用錢。」逛著逛著,小朋友看到冰淇淋後眼睛為之一亮,實在很想嘗一嘗,開口問了服務生價錢,發現一球冰淇淋要價120元,「如果很想吃,媽媽可以先借你錢,沒關係的。」小朋友想了想,決定別吃了。
接著逛到美食部,看到花車上五彩繽紛的馬卡龍,再度詢問服務人員價格,一個要付135元,孩子考慮良久,想想肚子其實根本不餓,最後決定不要吃。回程的路上,看到一位街頭藝人正彈著琴唱詩歌,孩子駐足觀賞,於是奉獻了10元。
空中英語創辦人彭蒙惠出生於美國華盛頓州,卻將一生的時間都奉獻給臺灣,她說:「愛是上帝賜給我的天賦,神給了我多少愛,我就該為別人付出同等的愛。」小時候她願意將心愛的新娃娃送給沒有洋娃娃的朋友,因為老師跟媽媽都告訴她:JOY就是Jesus, Others, You.凡事要先想到耶穌、別人,最後才是自己,這樣才會得到真正的喜樂(JOY)。
「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約翰壹書四章19節)謝謝上帝賜下愛,也教導我們給出愛。每回看到Ivy和教會裏的其他孩子,跟著家長們捐物資給需要的人,或是發起愛心奉獻給受災戶等等,孩子學會給予愛的禮物,體會到分享的喜樂,臉上那個純真滿足的微笑,真心覺得人與人之間的關愛與互助最是動人。
回文章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