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故事】在主恩典中以愛相連──洪守志心被恩感成為弱勢者的萬應橋樑
我成長在兩代是萬應公廟廟公的家庭。萬應公廟位於高雄苓雅區四個舊部落之一的苓雅寮,它只是一座無主的孤墳墓碑的陰廟,爺爺是長時間住在廟裡的「住持」,小時候我有事沒事就往廟裡跑,甚至常和爺爺一起住在廟裡。
對「耶穌」有興趣
在廟裡看盡善男信女百態,特別是晚上來參拜的,蠻多人是八大行業的員工和女子,他們為了要從困境中尋求解脫,真的很認真拜。
我當時年紀雖小,卻已經懂事,在廟裡那麼久,怎麼看都看不出有神。只是不解大家為什麼那麼虔誠,對香油錢的捐獻常大手筆投入,總希望自己多捐錢,多得「萬應」……。
有一天哥哥不知道從那裡帶回一本新約聖經,裡面的故事讓我越看越有興趣,很快就看完四福音書,對聖經中所說的「耶穌」很有興趣,但不明白人死了怎會復活。我想進一步了解「福音」的內涵,就主動去高雄愛河旁邊的天主教玫瑰堂望彌撒,還天真地想要接受洗禮,可惜神父經常不在,無法受洗,直到當兵。
我心歡喜受洗
當兵被分發到澎湖服役,在同一連上有位同袍,用餐前經常先低頭默念,我不太明白他為什麼不擔心有人惡作劇偷吃他的飯菜,後來才知道他是基督徒,用餐前都要先謝飯禱告;這激起我隱藏在內心許久想要進一步認識耶穌的念頭,就主動問他基督教的信仰問題!
當天,我們談了很多。假日時,我跟著去馬公國語禮拜堂聚會,很奇妙,這次一到教會,竟然深受感動,好像等待很久的甘霖,沛然降下,這和過去在寺廟的感受完全不一樣,我完全降服,心歡喜,靈快樂,半年後就受洗成為基督徒。
退伍後決定到神學院進修,獻身成為傳道人。成為傳道人,很羨慕宣教士完全犧牲自己,到偏鄉異地為主擺上傳福音的精神,渴望自己也能如此,我跟上帝說,「哪裡需要我宣教,我都願意往那裡去……」。
我回應上帝給我的呼聲——去澎湖。澎湖是我當兵服役的地方,我清楚這裡的確是福音需要之地。因此,攜家帶眷回到澎湖,自力開拓湖西教會。
湖西鄉位於澎湖東邊郊區,有不少農民、漁民散居,漁村人們多信奉媽祖,福音很難傳,我常仰望上帝,尋求在此該怎樣展開福音事工。我選擇從三軍總醫院澎湖分院開始醫院探訪事工,也在社區開辦青少年英語班,及支援福音站的兒童主日學、成人查經班等事工。
為偏鄉福音需要效力
在湖西教會牧會十四年後,為了就近照顧家人,回到高雄家鄉。我對偏鄉和弱勢事工的開拓熱忱不減,於是毫不遲疑選擇旗津成為下一站福音拓荒之地。
旗津和澎湖一樣四面環海,居民以「討海」為生,同樣的,媽祖為主要精神寄託,是福音硬土區,我徵得家人同意,開始在旗津地區逐家傳福音,同時自力拓荒中洲教會。
此時,剛好伊甸基金會針對旗津地區成立早期療育服務據點,我就和機構合作,一起對旗津區的弱勢家庭進行關懷探訪,這種社工結合牧師,牧師結合社工,先安慰關心再牧養,以福利養福音方式同步進行,效果很好。
這種身心靈關懷多元的福音策略,符合旗津的需要。我們選擇在母親節及其他節日時,主動關心社區媽媽們,贈送白米、洗髮精、沐浴乳等生活用品,更把上帝的愛直接帶給每個探訪家庭。
在恩典中以愛相連
參與早療孩子關懷團隊,變成為專業關懷。一個個案要動用到社工員、職能治療師、職能復健師、社工督導,還有工作站的主任層層守護著孩子,「對個案不是只有關心,還要不斷召開會議,探討療育孩子的情緒、生理心理成長的變化。
我看到最大的受助者不單是孩子本身,對家長來說,看到孩子早療後的成長,常感動得流下眼淚,而每一滴淚水都是原本無助之下最大的欣慰。
不只關懷小孩,我也參與年長者的照顧。有一次配合社工員和居服員一起到甲仙山區探訪,有一位七十多歲的老阿嬤,行動緩慢,當我見到阿嬤時就鼓勵她,「阿嬤,要常常走動走動喔!」她主動回我笑臉,我見機會難得,就對阿嬤說,「我唱歌給妳聽……」隨即唱起,「耶穌愛我,我知道……」,阿嬤說,「我會唱!」我十分好奇,她說,「我以前信耶穌,只是山裡沒教會,就沒再聚會……」我心裡非常激動,在阿嬤的晚年,被主耶穌的愛再度摸著,她沒有忘記上帝的恩典,要求我多唱幾首詩歌給她聽。這次的經驗,觸動我更願意到偏鄉關懷弱勢者生命的需要。
這幾年忙碌,難免疏忽家庭。有一天我的太太跟我說頭很痛,經過醫生檢查發現是罹患腦瘤,我開始將重心轉回家庭,只是師母病情惡化很快,不久就安息主懷。
成為單親家庭,跟以前有許多不一樣,過去師母讓我在牧養上無後顧之憂,現在,讓我學習多一些時間關心自家孩子。
獨立開拓教會,牧養,感謝上帝帶領,我和我家、教會都有數算不完的恩典。我在信仰的道路中,選擇了上好的福分,上帝沒有扮演我生活中的「萬應」上帝,卻讓我和許多弱勢者在恩典中以愛相連,彼此成為生命中的「萬應」橋樑。
回文章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