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 260,984

【真實故事】陶匠手中的器皿 ——簡安祥在公東高工播下技職教育種子

文/ 影兒 採訪整理

   當我明白「為何而活」時,就更有勇氣面對「抉擇」的兩難;當我知道所「抉擇」的道路,可以讓生命更有意義時,就勇敢面對和順服。

看見需要回鄉任教

  六歲時,父親被按立為牧師,我從小在教會成長。一九七一年七月從軍中退伍之後,我加入由中原基督徒團契的畢業校友組成的「中原公司」工作,只是在完成一個教會建築的作品後,任教於公東高工的姊夫黃清泰問我,「台東孩子需要教育,幫我問看看有沒有人要來這裡教書,」姊夫殷切的說詞,使我內心湧現出一種莫名的感動,我問上帝,「是我嗎?」在要與不要的抉擇中,我想到很多外國宣教士那麼愛台灣,連偏遠的東台灣都有他們的腳蹤,我省思自己身為基督徒豈能轉頭不顧,於是在次年二月,回到資源貧瘠、窮困落後的家鄉——台東,成為公東高工建築製圖科老師。

「師徒制」教學方法

  公東高工採取德國素有的「師徒制」教學方法。優點是,師傅認真教學生,希望學生未來也可以成為師傅。在德國和瑞士,師傅的地位很崇高,這個地位源自於在規規矩矩系統中被建立,「瑞士沒有特別著名的大學,卻能在精密工業上成為世界最頂尖的國家,也是因為師徒制的關係!」

  因此,師生的關係密切,即使是放學、放假,只要老師有時間,就會留校指導學生,「我也是其中一個。」在「公東」,老師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慾,學生就會提出抗議,所以我進入「公東」,從第一堂課開始,就認真備課,比讀中原大學建築系時還認真。

以聖經為治校方向

  我和姊夫都是長老會出身的基督徒,為讓東部青年接受更好的教育而進入「公東」,學校沒有要求非得是天主教徒才可以當校長,因此,我繼黃清泰校長之後,接任「公東」校長職。那年我才卅三歲,是當時台灣最年輕的校長。

  接任校長時,我想到,耶穌基督是最好的導師,「我決定以聖經教導為優先,以信仰見證成為學生的典範!」並將教會成長的經驗,幫助學生學習尊重和守規矩,最需要的是——以身作則和陪伴。

學習彼此尊重的態度

  教育學生從尊重開始,而學生得到師長的尊重,相對的也會尊重自己。我擔任導師時,對學生的週記,會看三遍。第一遍先找出學生反映了什麼問題,或看出學生有什麼問題;第二遍是思索問題的背後,有什麼要回應;第三遍時不是寫評語,而是會寫文章來回應學生的需要。

  有學生說,「簡老師除了用心改週記之外,也跟著學生一起寫週記。」還有的學生說,「為什麼我的週記,老師只給我一個『閱』字?給別人都是一篇評語。」我回答他,「你把心事告訴老師,老師也會把心思告訴你……。」我尊重學生用心寫週記的態度,漸漸地,學生習慣將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的心事,在週記上敘述。寫週記變成不是形式,或應付了事的苦差事。

互動三條件

  我也讓學生知道什麼是「規矩」,我們互動有三個條件:一、全班都要到:二、學習舉右手成為規矩;三、有問題要反映。

  有一次班上學生一致舉右手,期望我帶他們從台東池上越過海岸山脈到東河鄉的美蘭村。於是,我就大膽帶他們挑戰這艱險的任務。爬山是一種意志力的訓練,當攀登到最險峻的地方,前進不是後退也不是,該怎麼辦?學生們累了,也得往前行,不往前就下不了山,回不了家……。

  我要學生在爬山的過程中,享受上帝創造大自然的奧妙,「還要學生跟自己的內在對話,跟體能挑戰,跟思想做深度的溝通」。直到現在,都過了四十幾年了,學生們仍難忘懷!

  還有一次是我和學校老師帶學生攀登三千公尺的塔關山。主要是直接到森林裡去認識寒帶的樹種,看這些木頭的紋理,聞樹的味道。木工科考試的時候,老師會擺出二十個木頭當考題,學生要在時間內分辨這些木種,這種體驗教學,學生受益匪淺。

陶匠手中的器皿

  公東的學生在實習工廠上課的作品都必須製作出成品,要被市場接受,老師評分之後,也要賣得出去。製圖科學生畫的圖,不是紙上作業的分數而已,是能夠蓋成房子,所以每次當老師修改後,學生都非常興奮。也要去地政單位申請地籍圖,之後,要知道地籍圖裡面的記號、符號代表什麼意義……。

  公東就是這樣培訓學生,培養菁英,來對抗僵化的教育體制,所以我擔任校長期間,學生在技職教育競賽中屢屢得獎,參加國際技競賽也大放異彩,為國爭光。

  羅馬書八章卅九節「有什麼可以讓我們跟上帝的愛隔絕……」,成為我教育的信念,更何況「我們是泥,上帝是窯匠,我們都是祂手中的工作」。我是陶匠手中的器皿,清楚上帝要我栽種,後繼有人澆灌,唯有上帝叫他成長,認真栽種是我的使命。

任何情境都有意義

  意義治療大師維克多.法蘭可(Viktor E. Frankl)的自傳中有一句話,「任何情境,都蘊含著某種意義。」我對生命中的機遇心懷感恩,直到如今,雖退休多年,仍相信年輕時感動後的抉擇,在公東高工播下技職教育種子,和學生們的互動,沒有跟上帝的愛隔絕!

  如今,我離開教職,當個快樂建築師,在教會、基督教醫院服事,也在福音機構、公益機構當志工。相信每一個「抉擇」都變得輕省,也都在信仰底蘊下,帶著上帝囑託的價值意義,繼續前行。

回文章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