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 269,056

【真實故事】 職業或志業——曾獻瑩的生命故事

文/ 李鴻志 採訪整理

       有人把職業和志業作如下的解釋:為了謀生而做,叫職業(career),為了呼召而做,是志業(vocation)。當曾獻瑩找到生命的方向時,他就義無反顧地為此志業付出他的一生。

單親家庭 打工賺學費

       曾獻瑩四歲時,父親因病過世,從小母親在自營的小工廠中,含辛茹苦地把他和姊妹三人拉拔長大。當時,班上五十位同學中,只有他和另一同學是單親家庭。這讓獻瑩對人生有不一樣的態度,也讓他比別人更早思考生命的意義。

       高中畢業後,獻瑩考上台大工商管理系,是家中第一個考上台大的孩子。由於家境貧窮,為了不增添母親的負擔,大學他沒去參加社團,而是不停地找家教賺取學費。那時,他有機會認識基督徒的朋友,但受影響不深,只覺得基督徒很有愛心,在傳福音上非常熱忱。

體會到生命無常

       大學畢業後,獻瑩到成功嶺服役,剛好遇上九二一大地震。地震後一週,他去救災四十幾天,主要負責拆屋,並管理挖土機、怪手、卡車調度等工作。有一天有位司機弄倒了一根電線桿,上面的高壓電線墜落下來,倘若當時掉在獻瑩的身上,他就一命嗚呼了。經歷這事,讓他感到生命無常,一不小心,可能就會失去生命。

尋求人生更有價值的事

       退伍後,他進入台積電,那裡的工作非常忙,他也很努力學習,因而績效不低,獲得當年度「卓越工程師獎」的殊榮。

       在台積電工作了七年,身旁同事所談的,多半圍繞在房子、車子、股票等話題上,他思想生命就只是這些嗎?難道沒有比這更有意義、更值得追求的嗎?

       有一個週末,獻瑩返回台北,途經新生南路,在母校對面的一個教堂看板上讀到一段聖經的話:「凡敬畏耶和華、遵行他道的人便為有福!你要吃勞碌得來的;你要享福,事情順利。你妻子在你的內室,好像多結果子的葡萄樹;你兒女圍繞你的桌子,好像橄欖栽子……。」(詩篇一廿八篇)

因神的話走進教會

       這段經文讓獻瑩感受到有關婚姻、家庭、事業、幸福、長壽等祝福,這是他想要的。於是隔天在沒人邀請下,他主動進了教會參加禮拜。禮拜中,他聽到牧師的講道覺得有道理,想再多聽,於是買下過去一整年的講道錄音帶,在開車時聽。他發現這間教會很看重家庭事工,跟他心中想要的一致,於是便持續在這教會委身,並於二○○三年十月受洗歸主。

心中撒下愛家的種子

       獻瑩知道家庭價值的重要性,因為要建立幸福的社會,根基必在家庭;反之,若家庭觀念偏差,也容易導致不婚不生、少子化的現象。

       這顆愛家的種子悄悄落在獻瑩的心中,讓他深思要為職業忙碌一生,還是要為志業犧牲一生。後來,他選擇離開極忙碌的台積電,來到台北創業。他開了一家資訊公司;之後,輾轉到一家非營利組織擔任資訊部門主管。這讓他有更大的自由度,可以往他的志業發展。

從政是過程

       二○一八年,獻瑩擔任「幸福盟」的理事長,也是愛家公投的領銜提案人。那年的公投勝利,激起了獻瑩想從政的心。

       而獻瑩想參政的啟發,來自馬太福音廿八章十八節:「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他的領受是,地上的權柄是主耶穌的,也是祂兒女的,若神的兒女不去使用,這權柄就會落在非基督徒的手中。他覺得自己應該承擔起這個責任。

          從政只是過程,而藉此推動「家庭主流化」,才是獻瑩的最終目的。他要讓國家政策導向以家庭為目標,以家庭價值為策略;因為有健康的家庭,才有幸福、富足、和樂的社會。

用愛恢復親子關係

       獻瑩不是空有理想,而是一步一腳印地前進,他寫了一本《用對愛之語》,是《愛之語》的實用篇。他說:「愛不是使孩子成績更好、關係更好的『手段』,而是愛本身就是『目的』。」這種以愛為目的的做法,其實就是基督無條件捨己之愛的彰顯。

       正如獻瑩多年來一直開「預防兒少手機成癮」的課程,至今已有五千位家長參與,當中,改善親子關係的見證不勝枚舉。有位父親說:「來上課之前,我已摔碎孩子四支手機,親子關係早已不復返了。」後來,獻瑩在課程中教導他們「愛之語」的概念——藉著陪伴、鼓勵、支持與信任來增加愛的存款,才使親子冰封許久的關係得以融解。有位母親回應說:「之前,孩子已把我封鎖了,但藉著愛之語的行動,我們重新恢復關係,我的心有何等地快樂!」

致力推動家庭主流化

       藉著改善家庭親子關係,讓獻瑩看到未來的希望。一開始,他從自身發揮影響力,進而想在政治版圖上取得話語權,以此來恢復家庭關係,建立正確婚姻概念,好讓下一代敢婚、敢生,這才是國家最該制定的法案。

       英國作家蕭柏納曾說:「把生命用於比自己更高的目標,才最有意義。」獻瑩所投身的不是一己之私,而是大家的利益,也是國家的長治久安。推動家庭主流化,不是他的職業,而是他的志業。作為領銜人,他需要社會更多善良的力量與他同行,因此,國人必不可作壁上觀,才能眾志成城,為社會帶來改變的風氣。

回文章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