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在光中】 想太多
「於是,以掃當日起行,回往西珥去了。雅各就往疏割去,在那裡為自己蓋造房屋,又為牲畜搭棚;因此那地方名叫疏割(就是棚的意思)。雅各從巴旦˙亞蘭回來的時候,平平安安地到了迦南地的示劍城,在城東支搭帳棚,就用一百塊銀子向示劍的父親、哈抹的子孫買了支帳棚的那塊地,在那裡築了一座壇,起名叫伊利˙伊羅伊˙以色列(就是神、以色列神的意思)。」(創世記卅三章16-20節)
適度的未雨綢繆
「厚操煩」是對許多身形削瘦、眉頭深鎖的人,常有的刻板印象。但有篇文章卻談到「擔心」的正面價值:「這世界是由不安所組成的。」文中強調:「適度的不安對人類來說,有其必要性;它讓我們提高注意力、留意周遭的變化,促進我們得以『躲避危險』或『預判先機』的反應能力,繼而衍生社會機制,文明、文化因而蓬勃發展。」
沒錯,許多時候簡單的頭腦,不容易明白這些學者的高談闊論。但至少聽過「預防勝於治療」或「未雨綢繆」吧?阿嬤也總以「好天積當拵雨來糧」,提醒、太享受當下、及時行樂的孫子們。為將來所有預備是好的生活態度,但這種安全感的渴求若過了頭,近於神經質的程度,不但無助於需要面對的挑戰,更會讓許多失敗的想像,讓自己嚇得方寸大亂、驚慌失措。
自尋煩惱和擔心
澳洲雪梨大學的薩柏(Marianna Szabo)與新南威爾斯大學的拉維邦德(Peter F. Lovibond)兩位教授,曾以「人到底在煩惱什麼?」為題,做過研究調查。結果顯示,近半數(48%)人的煩惱與「解決問題的過程」有關;多數人因「問題該怎麼解決才好」苦惱不已。有趣的是,專注思索各種解決方式的人,同時對這些方法幾乎都持否定的態度。
此外,美國賓州大學的博柯維奇(Thomas D. Borkovec)教授等人發表相關研究指出:「一般人所擔心的事情有79%不會發生。另外,不擔心也會發生的事只佔16%。」重要的是:「一般而言,人們擔心的事只有5%會成真。機率小到和所有不可控制的意外相等。」
超乎想像的結果
聖經形容雅各「為人安靜」,這性格使他對以掃的心情過度的揣想,成為他心中的重擔壓力和憂心;任何可能都作妥安排,最壞的打算也上心了。戲劇性的結局是,以掃並不是他所想像那樣的人。當年怒氣沖天的哥哥成熟且柔和了許多,甚至對弟弟的「厚禮數」覺得見外。兩人抱頭痛哭,彼此推讓一番,以掃淡淡的、悄悄的退讓出應許之地。對過去並沒有講明白、說清楚,更不是刀光劍影、手足相殘相待。雅各坐正長子的名份,而他心中小劇場無數的情節,最後一樣也沒有上演。
回文章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