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聲盼望】 種在野地的樹木
周倍弘原是某郵局支局長的寶貝獨子,因家裡突遭變故,八個月大就被父親慌忙的「暫寄」在六龜育幼院,在楊爺爺楊奶奶的呵護教養下,經歷了平常孩子無法經歷的生活。他曾疑惑、曾沮喪、曾想逃離……直到廿三年後,倍弘的父親出現,才漸漸解開他心中的疑惑。
「暫放」孤兒院
育幼院原本叫做孤兒院,大部分收容的是棄嬰,戶口上登記的姓氏與院長同。因此,在六龜育幼院一大群的楊寶寶當中,倍弘姓周,就顯得獨特,表示他有父母,不是棄嬰,也不是孤兒,姓氏對倍弘而言成了心裡一股潛在的安全感。但這說好一年多的「暫放」,讓他從希望盼到失望。
一個媽媽要照顧一個小嬰兒都可能手忙腳亂了,很難想像,育幼院的楊牧師夫婦如何同時照料將近百人的超級大家庭?他們如何組織?如何分工?這是個大學問。管理總要設立制度,一群孩子要遵守制度裡的規則不是那麼容易,若有人不小心觸犯了規則,當然要依照所約定的辦法來懲罰,只是罰多重是依照老師對受罰孩子悔意多寡的主觀判斷。
倍弘九歲前由楊奶奶帶,九歲起開始進入大團體與大孩子們一起生活,一間通鋪擠了幾十個孩子,在老師看不見的時候就可能出現強欺弱的霸凌畫面,這是很難管理的人性。而他生性安靜羞怯,不喜與人爭競,在以前那個年代,老師慣用的連坐法,是聽不見乖小孩內心的吶喊,於是他幼小心靈裡自然產生害怕的陰影,而這陰影卻也奇妙的成為他日後再回院幫助孩子的動力。
廿四歲,父親接他回家
倍弘自小喜歡看書,喜歡享受心思翱翔的自由。文字也安靜的成熟了他的思緒,他在國中畢業後提早展開人生冒險,到台北半工半讀完成高職學歷,後來考上台大中文系,再轉考台大歷史系,畢業後毅然決然選擇回育幼院回饋所學,感動了許多人。
在他當兵退伍之際,他的父親突然出現,撥開了他對家庭變故的所有臆想。原來家裡有一些複雜的事,程度超出他的想像。倍弘從小就羨慕放學時能讓家長接回去的同學,而那一年,他廿四歲,父親來接他回家。那一天起,他的生命因有了父親就有了天,有了家就有了地,他的世界突然踏實了起來,即便這個家有點破碎,但那份實在感是真真確確的擁有。
堅持理想 持續不懈
在上帝奇妙的安排下,倍弘回到幼年的母校「六龜龍興國小」任教。一早出門,直到目送夜光天使班的學生回家,才能脫下身上的責任,四年如一日。當初想入杏壇成為理想教師的熱情,早已在現實而繁瑣的校務裡冷卻,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貼近生命教育的輔導經驗及累積更多突破教學瓶頸的勇氣。
倍弘回首四年來的執教生活,其中的酸甜苦辣難以用筆墨形容。有時同事會抱怨:現在小孩愈來愈難教、家長的要求愈來愈多、老師的福利愈來愈少……這樣的抱怨不只無法改善現實的困境,更會磨損教學的熱誠。倍弘覺得身為一個老師,最難的不是去理解不同的知識與領域,而是持續不懈地堅持走向理想的教育目標。
上帝同在 不致缺乏
教育無他,愛與榜樣而已。特別是一位基督徒老師更該思考如何以生命來影響生命。書本是死的,人是活的;誡命是死的,愛是活的;知識是死的,情感是活的。學,然後知不足。因此,倍弘為了給孩子更多的幫助,今年又考上心理諮商研究所,他相信這是上帝喜悅的道路。
倍弘好像一棵溫室的盆栽,被種到野地之後,上帝以甘霖餵養,使他的枝葉更加茂盛。正如以賽亞書三十章廿三節所說:「你將種子撒在地裡,主必降雨在其上,並使地所出的糧肥美豐盛。到那時,你的牲畜必在寬闊的草場吃草。」而他更相信前面的道路必如詩篇廿三篇一至二節:「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
回文章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