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 279,363

【神觀點】 智或愚,在於時間管理

文/ 黃秋芳

       古人云:「愚者,浪費時間;智者,爭取時間」,古今中外多少名人感嘆時間的流逝與不可逆轉,因此呼籲大家當珍惜時間。
       莎士比亞說:「你荒廢時間,時間便把你也荒廢了。」孔子看著河水東流,感嘆著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希臘哲人:「濯足清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保羅在以弗所書五章十六、十七節提到:「要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不要作糊塗人,要明白主的旨意如何。」不愛惜光陰的人,就是個糊塗人。
時光飛逝
       記得小學時,老師手上有一個「沙漏」,是玩遊戲的計時器,上斗的沙嘩啦啦的流進下斗,流完了時間就結束。我在海邊長大,對沙子特別有感:小時候在沙灘的長廊上撿貝殼,串起貝殼項鍊,送給暑假來我家作客的親戚們,他們誇我手巧。長大後,暑假回到故鄉,超愛赤腳在沙灘上壓出一長排的腳印,再回頭看著浪尾的白色泡泡吞掉腳印,好像一場泡泡龍吃腳印的破關遊戲一樣有趣。
       如今那堆沙兒依舊逗趣地翻滾在白浪泡泡的懷裡,而我已是初老之齡,從第一個腳印和現在的腳印之間,竟超過一甲子,時間快得讓人感到窒息。愛因斯坦曾說:「我從不去注意時間,因為它已經跑得夠快了。」這是很有趣的話,無論愛因斯坦有沒有時間去注意時間,人都會在一定的歲數後如飛而去,消逝在塵土裡。
好像一聲嘆息
       摩西的一生是個傳奇:出生時躲過法老追殺,三個月後卻成了埃及王子;四十歲時因族人被欺凌而殺了一個埃及人,畏罪潛逃到西乃山牧羊,後來落腳在米甸。八十歲,這個耄耋之齡,竟被神委以重任,要他帶領以色列百姓出埃及,摩西的驚恐可想而知。四十年經歷曠野的顛沛流離後,摩西來到一百二十歲,他感嘆一生的日子都在神的震怒之下呼嘯而過,度過的年歲好像一聲嘆息。
       詩篇九十篇是摩西的祈禱文,他說「諸山未曾生出,地與世界未曾造成,從亙古到永遠,你是神。」「在你看來,千年如已過的昨日,又如夜間的一更。早上發芽,晚上割下枯乾……」,這段話把生命看得透徹。時間是一條從亙古到永遠的長河,我們只是某段時間短暫出現的小星點,剎那即逝,因此更該好好閃爍。
有意義的生命
       作家魯迅說:「浪費別人的時間是謀財害命,浪費自己的時間是慢性自殺。」富蘭克林也勸大家要愛惜時間,因為時間是構成生命的材料,他又說:「今日是人類生存的唯一空間。」昨日已逝,明日未知,有感覺「活著」的當下就是「今日」,浪費了「今天」,就是浪費了一生。倘若終日無所事事,將不能稱為真正的生命,生命需要管理,其價值蘊藏在有意義的生活裡。
     「時間就是生命」這是古今中外所有人的感嘆。馬丁路德:「喔!最悲慘的事並非夭折早逝,而是我活到七十五歲,卻從未真正活過。」什麼叫做真正的活過?不在利己,而是利他;在於你為人類繼起的生命做出多少貢獻?做一個麵包,只能養活一個人,但種一片麥田,卻能養活許多人。彌迦書六章八節:「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這是基督徒把生命活好的準則。
做個智慧人
       神是亙古時空的掌控者,祂讓每個生命的出生都有價值與使命。出生那一刻,祂把時間的管理權交給人類,這是使用權,無法佔有。管理得好的人就長壽點,管理不好的就早一點「收回」。詩篇九十篇,「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求你使我們早早飽得你的慈愛,好叫我們一生一世歡呼喜樂。」懂得數算日子是有智慧的人,懂得擁抱神慈愛的人,就能歡呼喜樂。
       人生如果以七十歲為基準,去頭去尾後,中間那一段最有力氣的時間才是你真正拼搏的黃金階段,前面三十年是預備期,後面二十年是衰老期,中間只剩二十年,再扣除吃喝拉撒睡,天啊!所剩已無幾,怎能不叫人戰兢?有一份資料是:人的一生吃飯佔了六年;睡眠廿三年;讀書工作十九年;家務梳洗五年;步行旅遊八年;瀏覽及回覆訊息五年,生病就醫四年。
       這份統計只以七十歲計算,但因人而異,有人九十歲還在種田;有人六十不到就已是醫院的常客,這種資料是在提醒我們韶光易逝,當珍惜時間與健康,做個有智慧的人。
當珍惜、管理時間
       西方哲人告訴我們:「該活得好像準備活到一百歲,而又可能明天就會死去那樣。」如此我們才會用心生活,不至於麻木不仁。每天清晨睜開雙眼的剎那,都會有重生的喜悅。
       時間,是神所賞賜的產業。若以土地來比喻,善於處理者,可以化為良田,變成生產的基地;若不善於處理,雖有廣大田地,也只能讓荒草蔓延,反為累贅。
       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我不致因為虛度年華而痛悔,也不致因為過去的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我能自豪的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經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幸福而奮鬥。」

回文章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