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 261,003

【大手牽小手】愛與界線

文/ 楊可玉

        兒童遊戲區裡,一個年約四、五歲的小男孩坐上鞦韆,招手要媽媽幫忙。他的媽媽過來替他推動鞦韆,第二下才剛出手,一個約莫三歲的小女孩從側邊衝出,遭男孩鞋尖踢中。她的母親立刻奔上前去抱住女兒,蹲在原地。

誰該說對不起?

        男孩的媽媽隨即拉住鞦韆趨前探視,「對不起!有沒有怎麼樣?」但女孩的媽媽只是低頭察看傷處,並不回答,過了好一會兒才抬起頭來質問:「妳的孩子撞到人了,怎麼不說對不起?」男孩媽媽聞言一愣,心想明明是妳家小孩跑到黃線區裡來,自己出於人道與同理給予關心,竟然反被怪罪,於是冷冷答道:「不好意思,我剛剛說過對不起了。」

        此言一出,女孩媽媽更加得理不饒人,她抱著孩子站起身來,義正辭嚴地教訓對方:「小孩做錯事應該要自己說對不起,不是媽媽跟在後面擦屁股!」

辭不達意惹爭論

        下課時間,幾個十一、二歲的男孩女孩聚在一起聊天,分享各自到遊樂園去玩的經驗。一個學習障礙的孩子忍不住走近,也想加入話題;同學們看出他有話要說,一個個安靜下來等待。突如其來的注目令那孩子感到一陣困窘,本就不擅口語表達的他,緊張之下更加辭不達意。

      「上次我們去海生館……」

        他剛一開口,立刻被旁邊的人打斷:

      「我們在討論哪種遊樂設施最刺激,海生館又沒有遊樂設施?」

      「有。」他說,「海生館有雲宵飛車。」

        同學們聽見,七嘴八舌地喧鬧起來。

      「哪有?海生館我去過,只有一個很淺的游泳池。」

      「我知道,那游泳池是給小baby游的,我三歲就可以自己游了。」

      「我一歲!」

      「那個小baby游泳池根本不用游好嗎?它只有到我腳這邊。」

      「真的。我在那裡玩雲宵飛車,還有海盜船。」孩子企圖找回發話權。

      「你是說小baby的雲宵飛車跟海盜船嗎?」一個男孩說著伸手在腳邊比劃,惹得大家笑起來。

      「笨蛋!」眾人的哄笑激怒了他,「是真的雲宵飛車!」

        正在此時,上課鐘聲響起,同學們紛紛起身回座位。

      「你才白痴智障咧!海生館哪有雲宵飛車?」被罵的同學隨口丟下這句話。

不引爆更大衝突

        這兩起衝突改寫自真實事件。第一則故事中,小男孩的媽媽後來放棄爭辯,帶著孩子離開現場;小女孩幸運地沒有受傷,因此她的母親也沒再繼續糾纏。至於那群小學生下課時間的口角,看似稀鬆平常,但是因為孩子自覺受辱(他罵我白痴智障),回家轉述給媽媽聽,媽媽忿忿不平地要求老師及對方家長出面處理,結果花了好一番工夫才讓風波平息。原來,誤會起於孩子一開始的緊張口誤,把「海洋公園」說成了「海生館」。

有界線知分寸

        旁觀者清,我們很容易看出,小女孩的媽媽可能是「見笑轉生氣」,自己不小心讓孩子跑進危險區域,結果遷怒旁人。至於「白痴智障」是小學生對「笨蛋」的一種自然回應,被罵的孩子及母親可能因學障感到自卑,導致反彈過度。母親愛孩子天生而然,但愛有時令人失去理性盲目護短,有時則是模糊了界線,把對方承受的傷害也好、責任也好,全都攬到自己身上來。

        當耶穌從十架上見到祂的母親馬利亞站在旁邊時,祂說:「母親,看,你的兒子!」(參約翰福音十九章26-27節)其實不需呼喊,母親的目光何嘗不在受苦的兒子身上。馬利亞從聖靈感孕,耶穌少時滯留聖殿,一直看著祂走上自己的道路。她的愛與守護帶著界線,為親子關係做出最佳示範與註解。

回文章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