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 261,399

【真實故事】小屋裡的秘密

文/ Paul Young 口述

   我的妻子,金,曾經要我寫本書給孩子,她認為我很有創意,但直到五十歲,我才動筆。《小屋》這本書是我一生的縮影,出版至今約十年,已翻譯成五十多種語言,故事更翻拍成電影。

自身經歷為藍本

  我來自基督徒家庭,是宣教士父母的第一個孩子。成長過程裡,我曾以為神遙不可及,但我不希望自己的小孩也這麼想。《小屋》講的是一個父母失去孩子的故事,雖然當初沒想過出書,這種悲痛卻引起許多人的迴響。

  故事是,在荒野小屋裡找到證據,證實麥肯被綁架的女兒已遭殺害。書名「小屋」是一種隱喻,代表藏在內心的破碎。我自己就有這樣一棟小屋。從小我與父母疏離,父親經常發怒,而過去的我並不知道他也有屬於他的傷痛。

性侵文化普遍

  一歲大時,我跟隨父母去到新幾內亞的一個部落,那是塊白人足跡不曾踏上的土地。父母忙於神的事工,把我交給達尼族人照顧,達尼族的語言成為我的母語。當時有種觀念,就像亞伯拉罕獻以撒那樣,對神有信心的人,似乎都該把孩子獻在祭壇上。

  因此,在我六歲時,我的父母幾乎沒有選擇地把我送去寄宿學校。當時部落裡性侵文化普遍,學校也不安全,大男孩會猥褻小男孩,而照顧者通常並不想待在那裡。即使對部落有著心理認同,我仍然發覺事情不對,知道某個界線被破壞了。問題在於我不能告訴父母,這會讓他們覺得不安全。

偽裝以符合他人期待

  當時部落有些人並不歡迎白人。我曾聽見有人討論該不該殺了我的父母,只因他們是外來者。至於我,直到上學後,才知道自己也是白人,記得當時充滿困惑,彷彿瞬間失去部落、膚色、家人,變成孤單一個。唯一能救我的,只有去寄宿學校前,跟著整個部落一起認識的耶穌。

  年幼時不知如何面對性侵,覺得自己是污穢的,把一切都藏起來,同時在其他事上盡力做到完美。這樣的經驗塑造出我內心的小屋,所有秘密都藏匿其中。因為害怕別人厭惡的眼光,就像我厭惡自己一樣,所以學著戴上面具,偽裝以符合他人的期待。只要一點點溫情與良善,就能給我活下去的力量,但矛盾的是,當聽見讚美與肯定時,我無法真正相信,因為我明白,自己有太多別人不知道的秘密。

成長傷害無法敞開自己

  十歲前回到加拿大,父親成為巡迴佈道家,我跟著不斷轉學,讀了十三間學校才畢業。每回認識新朋友,接著就是道別,這讓我變得無法敞開。我不喜歡想念,也習慣了不去想念。

  這樣的我在婚姻裡遭遇許多困難。新婚才六週,我跟朋友出去玩了一個禮拜,回到家,妻子問我想不想她?我說不,我不記得自己想念過誰,卻沒想到深深傷害了她。我常扭曲她提出的意見,視為批評。她告訴我白色衣服要分開洗,羞恥感卻讓我無法分辨那是建議或羞辱。

  一九九四年初的某一天,金從我的辦公室打電話給我,她發現了我跟她最好的朋友維持了三個月的婚外情。那一刻,世界彷彿停止運轉。我想著該自我了斷,還是面對她?金有五個姊妹、兩個兄弟,她的父親跟我們同住十七年,面對她等於面對整個大家庭。我不記得當時怎麼去到辦公室的,只記得她極度憤怒地指責我。最後我決定把心裡的祕密告訴她,花四天時間細數一生所受的傷害,但聽完後她卻告訴我,她再也不會相信我的話了。

藉輔導、寫作找回自己

  金的不信任促使我改變。我拿起電話簿翻找心理諮商,找到一個專門幫助被性侵者,叫做AGAPE(愛)的機構。在治療師的協助下,我終於有機會檢視自己的人生,雖然記憶真假難辨,甚至一度覺得陷入完全的黑暗,但就像一位朋友安慰我的,種子還在,就有希望。

  事情慢慢有了轉變,十一年過去,金終於對我重拾信心。隔年我五十歲,是禧年,也是恢復的一年。我發現自己的生命變得如此健康,沒有祕密,也沒有癮症。所謂癮症包括「為神做大事」,追求好表現。我們往往用屬靈語言來包裝、辯解,稱之為呼召、命定、恩膏,卻讓自己走上死路,忘了唯有在神的愛中才能得安息。金與我真實經歷,沒有任何的破碎或失落,神不能改變;沒有任何絕望,神無法帶來希望。

  創作《小屋》時我身兼三份工作,每天只能利用四十分鐘的通勤時間寫作。我隨時隨地記下對話,甚至寫在購物袋上,最後彷彿水到渠成,只花六個月時間便呈現出完整的故事。對我來說,書中一切都是真實的存在,寫作過程其實就是對自己的提問。

神特別喜歡你

  我將這本書送給孩子們當聖誕禮物,他們沒有特別驚喜,也沒有立刻翻看,但因著各自情況而有不同的反應。書中有一幕描寫耶穌走向人群,麥肯與聖靈在遠處觀望;當耶穌與麥肯的眼光接觸時,他聽見耶穌說:「我特別喜歡你。」這段情節打動我那廿一歲正在外地讀工程的兒子,他在電話的另一頭哭著告訴我:「爸,你知道嗎?我也聽到耶穌這樣對我說話。」

  我的母親讀後在給我的email中寫道:「這是我第一次確信,神真的愛我。」大家都知道神愛世人,也聽過太多屬靈用語,但若神說:「我看見你了,我特別喜歡你」,突然間,「我」就變得很重要,形象分明。而這正是神對待我們的方式。

  我為我的孩子寫作這本書,神也使用它來賜福祂的孩子——翻譯成多國語言,無數讀者寫信與我分享他們的生命。我感覺自己像是個旁觀者,目睹超現實的經歷,看見破碎與失落的人性復活。

  人無法自己得醫治,必須冒險信靠,敞開自己。愛需要有對象,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神照自己的形像造人,祂既不是孤單的,我們當然也不是。(整理/楊可玉,選自Good TV真情部落格)

回文章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