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 171,587

【中二並不病】 論斷或判斷

文/ 楊可玉

       親子溝通、師生溝通,以及親師溝通,是孩子進入學齡後的三件大事。其中親師溝通,由於雙方接觸機會不多,缺乏實際互動,並且時常需要通過前面兩種關係的轉傳,比較起來,更加容易生出誤解。

親師溝通不良誰受害

       許多教育專家、心理學家,或是前輩父母紛紛提出警告,叫人千萬別在孩子面前批評他的老師。這會導致他對師長產生不信任感,不易順服教導,結果適應不良、成績退步……最終影響受害的,還是自己的孩子。

       確實,由於現代人小孩生得少,造成部分父母過度緊張保護,變身「恐龍家長」。遇事大驚小怪,動輒討伐提告,令人感嘆師者難為。去年年底,一名法國教師當街遭到極端分子砍殺,起因竟是學生家長誤信孩子為了遮掩翹課所捏造的謊言,親師溝通不良(或是根本不溝通)所造成的後果,未免太慘烈了。

輕易論斷 負面身教

       馬太福音七章一至二節,耶穌如此告訴眾人:「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家長畢竟不在學校現場,如果沒有充分的證據、深入的了解,千萬不要貿然定論。否則,輕易論斷他人,反映出來的,恰好是自己的素質,更成為負面的身教。

用愛心說誠實話

       然而換個角度來看,老師也是平凡人。如果孩子在學校裡發生問題,真的是教育方式出了錯,老師可能做出不良示範、不當處置,致使學生權益受損,身心受傷。當私下溝通仍然無法協調時,作為家長,又該怎麼辦呢?

       有人傾向維護孩子,有人支持老師,又或者兩邊按捺,鄉愿地息事寧人。其實,聖經早有教導,無論如何風吹搖動,都要「用愛心說誠實話」(以弗所書四章15節)。「判斷」與「論斷」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後者是批評,帶著血氣,前者是分辨,需要智慧。

師生摩擦不斷

       兒子升上八年級時,換了一位導師。跟七年級活潑的帶班風格不同,新來的導師慎微內斂,他在教室後方貼上「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的格言,經常以此要求同學。

       但兒子偏偏是飛揚跳脫的個性。一開始,我期待全新班風能讓孩子變得沉穩些,後來發現適得其反,就像充飽氣的籃球,大力拍打它,它的反彈只有更高,甚至難以控制方向。

       從八上到九上,三個學期下來,師生摩擦不斷。導師經常在聯絡簿留下滿版紅字,受話對象似乎是學生,但其實學生本人在校聽多了訓話,根本沒耐性多看一眼,只有媽媽不能假裝視而不見。

       簽他的聯絡簿,讓我警覺到自己陷入更年期的火爆毛躁,內心吶喊此起彼落,從「你又幹了什麼好事?」到「這老師會不會太龜毛?」彷彿感覺得到,我的血壓總在打開聯絡簿(或收到訊息、接到電話)的一瞬間陡然飆升。

居間調和 彼此適應

       即使年輕不成熟,孩子仍有他的價值觀。我決定捨棄「不可批評老師」的教條,正面接受衝突,從同理他的情緒出發,先討論老師的說法有何不妥?換個方式會不會比較容易接受?如果會,表示老師的出發點不見得有錯。再談到人非聖賢,如何回應可以表達自己的立場,又能盡量顧及老師的顏面?避免刺激對方,才不至於反過來傷害到自己。

       另一邊,面對老師,我堅持底線,孩子的行為如果在理,務必替他爭取。感謝神,九年級下學期,終於達到可接受的平衡。孩子摸清老師的框架,知道如何應對,老師也能放手,發現無為而治有時反而帶出自律。

       使徒保羅曾說:「連我自己也不論斷自己。」(哥林多前書四章3節b)教養孩子沒有標準答案,但我知道,「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詩篇一一一篇10節;箴言九章10節)。

回文章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