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 171,587

【復活•得勝】 不會太遲

文/ 陳季讓

     「耶穌又心裡悲歎,來到墳墓前;那墳墓是個洞,有一塊石頭擋著。 耶穌說:『你們把石頭挪開。』那死人的姊姊馬大對他說:『主啊,他現在必是臭了,因為他死了已經四天了。』耶穌說:『我不是對你說過,你若信,就必看見上帝的榮耀嗎?』」(約翰福音十一章38-40)

期盼哪一種復活

     「拉撒路復活」幾乎是基督徒耳熟能詳的聖經故事,更是復活節期宣講信息的熱門經文。只是,人們常故意隱晦不談,經歷復活的拉撒路終究還是會死的,更不去深思,這樣的復活和教會對復活的期待有什麼樣的差距。

整本聖經中,除了耶穌復活外,共有八個與復活有關的故事。然而,故事中的主人翁和拉撒路一樣面對著相同的問題:他們終究還是死了,他們的復活和耶穌的復活有何不同?基督徒真實的期盼,是哪一種復活?有什麼不一樣?

       先講結論,再闡述其中的奧義:如果復活不具今生的意義,末世性的復活將缺乏想像的根據。

勝過死亡的神蹟

       如同聖經中第一個復活事件的記載,以利亞使撒勒法寡婦的兒子復活(參列王紀上十七章9-24節),為的是要透過外邦婦人的口,證實上帝立以利亞這位流浪漢(寄居者),在亞哈王統治期間,作為北國以色列的先知(神人)。再則,如耶穌使這位管會堂之人睚魯的女兒復活 (參馬可福音五章21-43節),是要讓當時的人們知道「天國」已經臨到人間。

       耶穌的復活提供終末性復活的盼望,但對當時經歷這事的門徒來說,則是「死亡也被勝過了!」的衝擊。如使徒約翰所強調:「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約翰福音二十章31節)

       約翰福音記載耶穌所行的神蹟,目的是要使人辨識出,祂就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諸先知所預言要臨到世上的那一位。許多時候,如同馬大和馬利亞一樣,我們都相信將來死人的復活,卻不曾思考復活對活人的意義。

已經死了四天了

       從得知拉撒路病了開始,耶穌似乎刻意放慢腳步、拖延時間。從「敘事文體經文」的詮釋原則來看,為的是要繃緊和馬大、馬利亞心中期待的張力。當耶穌來到時,拉撒路已經死了四天,也送入墓穴中。因此,姊妹倆人對耶穌的回應是一致的:「主啊,你若早在這裡,我兄弟必不死。」她們對耶穌醫治的權能不存絲毫懷疑,卻有著「太遲了」的遺憾。再大的可能性,也抵消不了時間的無情。即便是基督、上帝的兒子,也只能無奈地接受時間終了的事實。

歸零與機會不再

       這樣的反應呈現人們對死亡事件兩個主要經驗:歸零與機會不再。

      「歸零」,是指生前一切的成就、積累,當死亡臨到時,再沒有一丁點屬於自己的。「機會不再」則如《韓詩外傳》卷九:「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再多的善意、再大的本事、再深的懊悔都已經無濟於事。

       然而,當馬大、馬利亞並眾多親人,看著全身包著裹屍布的拉撒路,一蹦一跳的離開墓穴時,復活不只是拉撒路個人的經歷(聖經對此倒是沒有任何著墨),更是讓許多「時間的降臣」嚇掉下巴的奇妙。如果,拉撒路經歷的死亡,是氣息離開他的身體。馬大、馬利亞經歷的死亡就是「來不及了!」同理,死人所經歷的復活,是氣息重新回到他的身體裡。活人所經歷的復活就是:永遠不會太遲!(Never too late!)

在快速中嘗試暫停

      《謝謝你遲到了》(Thank you for being Late)是三座普立茲獎得主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Loren Friedman),二○一七年出版的作品。書中,他介紹這個快速轉動,令人目不暇給變化的世代。他描述科技一日千里的發展,現代世界受到「摩爾定律」(Moore’s Law)、市場(Market)和大自然(Mother Nature)三股力量的交互影響,正在面臨快速的重塑,連地球的地貌也不斷改變。

       然而,他卻在書中末了強調:在加速時代中,試著「暫停腳步」,偶而有所延遲,未嘗不是抽離、省思,重新定義、再啟航的好方法。他指出:廿一世紀生存指南—你的遲到帶來我的從容。

看見上帝的榮耀

       上帝是創造時間的主,祂掌握時間而不受限於時間。對「任何時刻都是現在」(Every moment is now)的上帝而言,沒有什麼太遲了、來不及的事。因此,復活對活著的人而言,就是進入上帝的時空場域。在人間太遲的事,在上帝的場域中都是及時(In time)、準時(On time)。在拉撒路復活的故事中,這個場域就被稱為「看見上帝的榮耀」。

       復活今世的意義就是「對上帝而言,永遠不會太遲!」機會不被時間所扼殺,可能性不會因死亡而消失。在復活的盼望和真實中,我們總是可以經歷上帝掌管時間的奇妙與神聖。

回文章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