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觀點】 時光輕旅行
我們活在一個分秒必爭的時代。每天,不是趕車、趕會議,就是盯著行事曆上的下一個目標。時間像一條不息的洪流,而我們拼命划槳,只怕一停下來,就會被急流帶走。於是,焦慮、疲憊、失眠,成了現代人的日常寫照。
然而,在我們心底深處,卻仍潛藏著另一種渴望:能否有一段時光,不再被追趕,而是像踏上一趟「輕旅行」,單純停下腳步,好好呼吸、安靜下來,與自己、與家人、與神重新相遇?這正是「安息」的祝福。只是,我們早已不習慣「安息」,甚至不知該如何尋回「安息」。
初嚐「安息日」的滋味
我第一次真實地品嚐到「安息日」的滋味,是住在台中時。那幾年,我和先生偶爾會到埔里的「三育基督書院」度過週末。這是一所由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所創辦的學校。雖然只是基督教的其中一個宗派,但他們特別看重「安息日」的持守,讓我們親身經歷到另一種生活節奏。
記得每逢週五傍晚,校園會廣播提醒遊客離開,因為安息日即將臨到。廣播一停,整個校園忽然靜下來。沒有車聲人語,只有蟲鳴鳥叫與微風吹拂樹葉的沙沙聲。那份靜謐,像是時間本身被分別出來,成為聖潔。
隔天早晨,我們參加崇拜聚會。結束後,跟我們初次見面的學校校牧還熱情地邀請我們到家裡用餐。餐桌上的菜餚全是冷盤,因為他們在安息日不開火,所有餐點都在前一天預備妥當,但每一道都精緻健康,滋味天然可口。他們的校園遼闊,部份土地用來栽種有機食物,讓人彷彿走進陶淵明的桃花源。
在那樣的環境裡,我們感受到的不只是身體的休息,更是一種心靈的療癒。安息日原來不只是規定,而是一種生命的連結:與自然連結,與人群分享,也與神相遇。那一刻,我覺得自己不再是被時間追趕的旅人,而是被邀請進入一趟「時光輕旅行」,讓時間本身成為恩典的風景。
聖經中的安息日與當代時間文化
在信仰中,安息日是神與人的約會。神刻意在創造後第七天停下來,並將那日定為聖日。聖經裡,第一個被稱為「聖」的,不是聖殿、聖器或聖地,而是「時間」本身。
到了耶穌時代,安息日常被律法主義扭曲。當時的社會,把時間化為一條又一條冰冷的宗教規條——沒有同理心,只有規矩。這樣的時間文化,與今日的世界並無二致。
所謂「時間文化」,就是一個社會如何看待、使用並賦予時間意義。在我們的文化裡,時間被視為可以消費的資產,必須要被有效率地利用:上網要飆速,網購要快速到貨,吃東西要速食,外帶要得來速。我們認為時間就是金錢,所以分秒必爭;時間像海綿,要極盡所能地擠壓,卻也因此失去了溫度。
釋放、恢復與醫治
在耶穌時代,猶太人當時為了顯示敬虔,制定許多細節禁令,甚至連門徒摘麥穗果腹,也被視為「收割的動作」而遭指責。馬太福音十二章一至八節記載:「那時,耶穌在安息日從麥地經過。他的門徒餓了,就掐起麥穗來吃。法利賽人看見,就對耶穌說:『看哪,你的門徒做安息日做不可做的事了!』……耶穌說:『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你們若明白這話的意思,就不將無罪的當作有罪的了。因為人子是安息日的主。」耶穌舉出大衛吃陳設餅、祭司在聖殿服事的例子,指出安息日不是捆綁人的規條,而是神給人的恩典。祂更宣告:「人子是安息日的主。」
這話徹底翻轉了人對時間的想像。耶穌常在安息日醫治人,因為真正的安息,是釋放、恢復與醫治。對照猶太人當時所建立的僵硬規條,今日我們的時間文化雖然不同,卻同樣讓人失去人性與溫度,時間成了壓迫而非祝福。
活出新的時間觀
我們以為自己掌握時間,其實卻被時間奴役。焦慮與倦怠提醒我們:人若沒有安息,就無法真正活出健康的人生。耶穌卻溫柔邀請:「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馬太福音十一章28節)安息日正是這樣的「換氣」時刻。它不是逃避,而是回歸;不是荒廢,而是學習把時間主權交回給賜安息的主。
安息日是一份禮物。當我們將它視為與神相遇的時間,就能放下重擔,享受家人的陪伴,恢復身為人的尊嚴。這不是守冷冰冰的規條,而是進入被祝福的節奏。
一份恩典的禮物
保羅在羅馬書十四章六節說:「守日的人是為主守的⋯⋯。」我們是否願意分別出一段時間,單單親近耶穌。當我們願意這樣實踐時,時間不再是壓迫我們的鎖鏈,而是被轉化為一份恩典的禮物。安息,讓我們不再做「時間的奴隸」,而是在時間裡找回自由,嚐到天國節奏的滋味。那滋味或許只是一口,卻足以回味無窮。
如果你也正處在勞碌與重擔之中,渴望找回心靈的寧靜與生命的溫度,不妨試著給自己一次「時光輕旅行」。這個祝福,或許就是你一直尋找的。走進教會,或在固定的時間裡找到這個「換氣」的空間,卸下疲憊,重新得力。
回文章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