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聲盼望】 開心的牧羊人
二○○二年,一樁駭人聽聞的社會消息,帶出一段令人鼻酸的社會悲歌。憨兒阿桐當年十九歲,鄰居來敲門,說他們在門口聞到一股惡臭味,阿桐無法表達,於是幾位鄰居摀著鼻子進屋,赫然看見地板躺著一個人,以厚被子蓋著,阿桐說:「媽媽在睡覺,她很冷,要蓋棉被才不會感冒。」
鄰居們掀開棉被,發現阿桐的弱智媽媽已氣絕多日。而陪伴母親多日的還有小桐的憨姊和憨姊生的憨兒。此事件經過媒體報導後,除了立即為憨兒們找到適當的安置之所外,老兵的婚姻問題也再度浮上檯面,被討論的議題牽扯的層面太深太廣,政治的年代已經過去,但留下來的社會問題至今還在。
學會一技之長
阿桐一家人被安置在屏東伯大尼之家(Bethany Home),這是一九六三年由挪威宣教士蘇超生牧師所創辦。伯大尼譯自希臘文 βηθανια ,原意是「苦難者的庇護所」(The Shelter for the Miseries)。收容罹患小兒麻痺的孩子,照顧清貧家庭和孤兒。一九七三年改為台灣世界展望會伯大尼兒童之家,擴大收養孤兒、腦性痲痺及智障兒童。後來又增開智障者日間托育班、智障職業訓練班、實習農場……。
院內的工作人員評估了阿桐的優弱勢能力,也尊重其意願讓他進入畜牧班,從此,開啟了阿桐生命的春天。每日清晨六點,阿桐吃過早餐後,就與其他畜牧班的院生一樣穿上雨鞋,脖子掛上一條毛巾,走進羊圈裡工作。阿桐細心的將餵食槽清理乾淨,再掃除地上的羊糞。
在護理人員的指導與把關之下,阿桐學會了擠羊奶,他總是專注而小心翼翼的將羊乳收集到羊乳桶。這些工作對正常生而言是勞力而無聊的苦差事,但對憨兒來說,做了十二年是熟能生巧,巧妙中就生出樂趣與意義。這是他們學會一技之長的場所,也是他們建構成就感與安全感的重要地方。
十九歲前的阿桐只能被關在家裡生活著,他的世界是憂鬱而狹窄的,但到伯大尼後,他擁有一大片翠綠的草坪和寬闊的藍天,他可以迎著風奔跑,在天父創造的美麗世界裡享受當兒子的自由,也從放羊吃草的責任裡學會當一個好牧人該有的耐心,包容和寬闊。
阿桐認識每一頭羊,羊兒也認識這位牧人的聲音。阿桐就像這群羊家裡的母親一樣,隨時在點羊頭、算羊數,一頭羊也不能少。早上打開羊圈的木門時,群羊是點名排隊出門的,而黃昏前,阿桐也有辦法讓羊兒聽他的聲音,有次序的排隊回家。
用愛與行動來支持
十二年了,阿桐透過動物療育的課程,學會尊重羊,進而尊重人,漸漸地改掉他悶葫蘆而後突然炸開的個性,他透過對羊兒們說話來練習表達,改善了不少人際關係的障礙,甚至可以接受同伴的玩笑話,自己偶而也會加入幾句,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呢!
阿桐成了快樂的牧羊人,羊群從開始的六隻,培育到現在近百隻,這些成就皆歸功於憨兒們的純真與善待。群羊是資產,是憨兒們心裡的寶貝與成就,羊乳和羊肉也是他們的重要營養來源。
伯大尼兒童之家院長許敏政牧師夫婦以耶穌救贖的愛,也以大牧人培育小牧人的心情來經營育幼院,透過工作或動物療育,以及憨兒們專注的特性,除了培養他們的基本生活能力,也讓他們能學會一項技能,以後跟社會有良好的銜接。「不放棄任何一個人」是他們的堅持,就像團隊不放棄找出每一個憨兒所可能習得的工作技能,繼而提高憨兒的生活品質一樣。
在台灣,像阿桐這樣的家庭數以萬計,阿桐一家人的遭遇有幸因禍得福,重譜生命美好的樂章。如果有機會,我們可以去認領一個憨兒,成為他們的天使親人,用愛與行動來支持這些家庭,關心這些開心的牧羊人。
回文章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