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 261,079

【親子幸福拼圖】 音樂教室

文/ 林碧雲

  上學的途中,除了書包、便當袋,還可以看到許多家長幫孩子背著小提琴、大提琴或吉他等樂器,學樂器彷彿成為小學生的必修課,有些孩子是自願的,有些則是單單聽話滿足父母的要求。

  學鋼琴、小提琴是現代許多孩子共同的經驗,大街小巷才藝補習班林林總總,有大眾化的音樂、美術、圍棋、舞蹈、跆拳道,也有小眾的高爾夫、馬術、射箭等訓練,不論專攻哪種技藝,都有父母的苦心栽培與社會價值的期待。

  「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這句廣告詞儼然替父母背書,教育界和兒童心理學家也公認,學音樂對孩子的成長有許多優點,不管是智力開發或手腦配合、美感的追求、涵養的提升,都有著其他學科無法取代的好處。

  隨著電視廣告畫面不斷放送,搭配小女孩好聽的嗓音及可愛逗趣的表情,讓電視機旁的女兒Ivy主動央求:「媽麻,我想學鋼琴。」「真的嗎?如果想學就要好好學,過幾天媽麻帶妳去音樂教室問一下。」

避免留下傷害遺憾

  到了音樂教室,櫃台人員推薦幼兒先從團體班開始,以遊戲的方式,帶領孩子親近再熟悉鍵盤較好。就這樣,Ivy從大班起開始了鋼琴的學習,音樂教室採小班制,一班大約十位左右,家長必須進班陪伴,坐在學生旁邊。

  課程前三個月著重在唱唱彈彈,單元設計也活潑有趣,加上新鮮感,許多孩子表現得興致高昂,等到進入指法練習、單曲彈奏後,明顯看出孩子的不同程度。坐在Ivy前方的小男孩,每回練習時常常被媽媽指正,旁人可以感受到他的緊張與焦躁,當媽媽越急著要他多彈幾遍,他越是緊張彈不好,強忍著痛苦以符合要求,蹙著眉的表情讓我印象深刻,家長的訓斥聲也引來側目的眼光。

  或許音樂老師教學多年早已見怪不怪,對教室裏這種緊張的氛圍好整以暇,但情形不斷地在課堂重演,其他家長不想多事,而此震撼教育,連Ivy下課後都對我說:「那個媽麻真的好凶喔,坐在我前面的弟弟真可憐。」

  汪培珽在《會讀書》一書中提到:「培養孩子很重要,但親子的濃度,才是這場關係裏最珍貴的地方。」在孩子讀書學習的道路上,往往因家長心急的要求,不小心傷害了孩子的自尊,賠上了親子關係,留下一些遺憾。

  我也曾經為Ivy沒有遵守練習時間而動怒,心裏期待她能自動自發,當約定的時間到了,就乖乖坐到鋼琴前,幾回合奮鬥下來只覺得身心俱疲,彈不到幾個音卻傷了母女的感情。和其他媽媽分享後才知道,想要孩子自動自發是一件不容易的任務,有位年紀稍長的愛媽分享經驗談:「父母期待孩子去做的事,不可能隨著孩子的本性發展,除非刻意要求,在過程當中好好鼓勵,否則沒有自動自發這回事。」

找出樂趣不預設目的

  試過幾回合後,發現最好的方法是讓孩子感覺彈琴是件好玩有趣的事,特意安排幾個孩子到家裏玩,等吃吃喝喝餵飽肚子後,再問孩子:「有沒有人想彈琴?」每逢這時,幾個小孩會爭先恐後喊著:「我來彈,我來彈。」「輪流彈,每個人都有機會。」此時,幾位媽媽樂得輕鬆,只要負責維持秩序就好。

  聚會結束後,再跟孩子相約下次幾時開同樂會,在此期間可以提醒孩子:「想不想練一下琴?上次不是約好每次都要彈不同的曲子嗎?」為了同樂會的表現,Ivy會乖乖練上半個小時。

  上了高年級後,因為鋼琴家教老師考上教職而搬到台中,於是面臨了換老師這個問題,藉此問她:「妳喜歡彈鋼琴嗎?現在要換老師了,媽麻想讓妳自己決定要不要繼續學。」她回答,「沒有特別喜歡但也不討厭」,結論是要繼續學下去。

  學樂器的確可以訓練孩子的專注與耐性,對我而言,不是打算栽培孩子成為音樂家,單純只是希望她懂得欣賞音樂、培養一項嗜好、在情緒需要時有個抒發的管道,當然如果這項才藝未來能用在教會的服事上,就更棒了!

回文章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