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 224,082

【大手牽小手】 手機給不給

文/ 楊可玉

      我敲敲兒子的房門,開門後,見他坐在床邊滑手機。

    「嘿,七點四十幾了,你還有什麼正經事沒做?」

    「練琴。」(按:這裡指的是練習法國號。)

    「好喔,自己看好時間,練個半小時,休息一下洗澡睡覺。」

    「好。」

還是滑手機

      十幾分鐘過去。我敲敲兒子的房門,開門後,見他坐在床邊滑手機。

    「喂,八點了,練琴嘍。」

    「好。」

       關上門後沒多久,我聽見裡頭響起哥哥暖嘴的聲音,但不出十分鐘便恢復安靜。起初我並未注意,只顧著忙自己的事,等到一抬頭看見時鐘指著八點半,才想起他的號音已經消失很久了。

       我敲敲兒子的房門,開門後,見他抱著樂器,坐在床邊滑手機。

    「喂!都八點半,該洗澡了,你琴練了幾分鐘?」

    「我有練啊!」

    「我知道有練,但練了幾分鐘?」

    「……」

       我感覺自己裡面整個火起來了。

如何面對時代趨勢

       或早或晚,現今的父母在教養路上都面臨一個時代的課題,那就是3C產品與網路的使用。有些人認為資訊發展是一種趨勢,這股潮流浩浩湯湯,孩子愈早跟上愈好;有些人視其為洪水猛獸,為了保護孩子身心健康發展、免於誘惑,必禁之絕之而後快。

       事實上,多數人介於以上兩種態度之間,浮浮沉沉拿不定主意。等到孩子升上高年級,或是上了國中,才不得不開始煩惱:手機給不給?什麼時候給?給了以後怎麼控制?就算約法三章,真的管得住嗎?

        我們家的爸爸是資訊業工程師,媽媽每天宅在家,工作及對外聯絡全靠網路,家裡面電腦比人還多,兩人都是3C重度倚賴者。或許正因為習慣了資訊科技的日新月異,所以不急著讓孩子接觸;生於網路世代的他們,伸出  手指或點或滑,彷彿與生俱來的內建功能,不愁將來跨不過門檻。

使用有時 不用有時

       哥哥升上國中以後,由於參加學校舉辦的校外活動,需要加入通訊群組,並且下載App執行任務,所以開始擁有手機。很快地,他就習慣了網路世界,經常在社群軟體中與同學互動。為了避免教養上的拉扯,我從一開始便與他溝通約定,利用工具軟體管理他的使用時間及範圍,平時開放並不多,主要還是回歸手機的原始功能,外出時讓他帶在身邊,方便聯絡。

       然而即使事前講得再明白,當誘惑擺在眼前,能夠完全不為所動的,畢竟還是少數。哥哥平日算是自律的孩子,很能掌握時間做事,偶爾會想打打小遊戲,碰到同學聊得起勁,也會欲罷不能,那都是人之常情。好在目前為止,除了零星幾次落入網路世界流連忘返,被媽媽拎回來,大部分的時候,他都能懂得把握分寸,日子過得有鬆有緊。

善用卻不受轄制

       3C與網路為現代人的生活帶來許多便利,但也帶來毀壞。網路成癮已被認定是一種病症,在現代青少年或兒童的身上並不罕見。有人沉迷過度,甚至因為被沒收手機、被斷網,不惜採取玉石俱焚的激烈抗爭。哥林多前書六章十二節說:「凡事我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我都可行,但無論哪一件,我總不受它的轄制。」人心之所好,沒有一個時代是不缺「癮頭」的,與其討論手機給不給,不如先在正確的價值觀下建立共識、善加引導,讓它扮演一個便利的工具,甚至是打開另一扇門的鑰匙,而非成為親子關係間隱藏的地雷。

回文章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