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上映中】 《孤味》:我們終究必須與自己和解
引言:「我獨自打拼一輩子,把你們扶養長大,卻輸給一個二十年不曾跟你們聯絡的爸爸。」
叫好又叫座
二○二○年是台灣電影大放異彩的一年,許多國片票房與討論度屢創新高,探討台灣傳統家庭與女性生命經驗的《孤味》(Little Big Women)更是叫好叫座,一舉獲得金馬獎六項提名,除了集結謝盈萱、徐若瑄、丁寧、孫可芳等實力派演員,其中飾演女主角的「國民阿嬤」陳淑芳,首度入圍金馬,就一舉拿下「最佳女主角」。
全片洋溢著濃濃的台灣味,自台南各個角落取景,融合日常風景、傳統美食、喪葬習俗,加上多數台灣家庭的共同經驗,每位觀眾都能在當中找到自己人生的一小塊縮影,讓《孤味》上映至二○二一年初已破二億大關,可說是近期最賣座的台灣電影。
跨越三代女性的台灣家庭故事
《孤味》描述一個生活在台南的傳統女性秀英,年輕時丈夫外遇不斷、分居多年,她為賭一口氣始終不願簽字離婚。二十多年來,她靠著販賣蝦捲,獨自將三個女兒扶養長大,且個個成就不凡,生活雖平淡,倒也充實滿足。直到七十歲生日那天,兒孫集聚一堂為她慶生,她卻突然收到丈夫的死訊,還得與丈夫的情人一同籌備喪禮,自此帶出她與自身、婚姻、下一代之間的衝突與矛盾。
《孤味》的導演是卅四歲的許承傑,這是他的第一部劇情長片,之所以能如此細膩呈現台灣老、中、少三代女性的家庭經驗與觀點,或許是因故事原型即來自他外婆的真實人生。導演曾於《美國之音》受訪時提及,自家外婆一直無法原諒離家多年的外公,外公告別式當天,外婆打電話給兒孫,說她不想參加,讓外公的情人出席就好,「多年後,外婆才透露,她之所以撥出那通電話,其實是希望『有人能勸她去』。」
堅忍悲苦、犧牲的偉大表象
秀英的形象與行為模式,是無數台灣經典傳統女性的縮影,「犧牲奉獻」、「堅忍悲苦」是當時多數女性人生的關鍵字。這些女性的付出成就了穩定的家庭、優秀的下一代,但不一定生成同樣美好的自我形象與情緒健康,也導致許多關係地雷悄悄滋生。
全片最具象徵性的對白,莫過於秀英和三個女兒的一場爭吵:「我獨自打拼一輩子,把妳們一個個扶養長大,卻輸給一個二十年不曾跟妳們聯絡的爸爸。我一輩子做牛做馬,沒聽過妳們跟我說一句謝謝。」
藏著無法清除的委屈與怨懟
這些礙於往昔環境、背景、價值觀下生長的女性,不一定真的希望獲得那些「偉大」的讚譽,只是渴望能尋見理解、認同、接納自己的聲音。就像片名來自台灣話的「孤味」,意指「一生專心成就一件事」。往昔時代的典型女性,將所有心思花在家庭與孩子,卻自願/非自願忽略了自身內心的平衡,產生變相的情感勒索、關係失衡,反而影響自身渴望的美好生活與家庭關係。
透過導演的巧思,《孤味》不帶預設立場地各自呈現了每個角色的立場與處境,將秀英的心路歷程呈現在觀眾面前,以理解取代批判。隨著劇情推移,秀英不得不回顧自己過去的人生與婚姻,同時也得重新去理解三個女兒的想法與生命經歷,以及最重要的,與自己和解。
於是,《孤味》雖然看似訴說的是女性的故事,但男女老少都能獲得共鳴,除了因我們身邊幾乎都有這樣的女性,更因其核心探討的是自我和解的過程。尤其是那些滋養、成就過我們人生一部份的長者,在自我犧牲的表象下,他們也都有脆弱的人性;有些我們無法理解的情緒與行為,代表的是他們內心深處長期累積、無處可說的失落,需要有人可以傾聽與同理。
陪伴迷失方向的長者,與自我和解
《陪伴傷心人》一書提醒我們,千萬不要以為自我形象等於身份認同、能力表現,尤其是基督徒,應當明白我們的自我形象由上帝創造,不該自我低估或高估,而是對自己的潛能與限制有適切的認識。我們僅需按照個人應負的責任看待自己,而不是與他人相比。
而「自我形象」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會展現不同面貌,其中年長者容易面臨的自我形象問題,通常與角色轉換、個人認同有關,例如:即將退休的長者,若認為工作能力是自我認同、自我接納的重要來源,退休就可能讓他們陷入時不我予的失落感,產生負面的自我形象;或是將自我形象與孩子成就混為一談的父母,只有看見孩子功成名就、家庭美滿,才會認為自己是成功的父母。
當我們發現身邊的長者正處於類似的失落時期,我們可以用正確的方式傾聽,表達對他們的同理;我們需要直面處理負面的感受,而不是假裝沒事地生活下去。這也許無法立刻改變他們的自我認知,但可以幫助他們慢慢體會,他們的價值在於他們是由上帝創造的人,而不是他們做到了什麼。
與需要者同在
在聖經中,保羅沒有勸告基督徒,要為了信仰避免負面情緒,信心與負面情緒也不是互相對立的;他的重點不在可否擁有負面情緒,而是如何處理負面情緒——當我們基督徒處於低落狀態,是否心存盼望?因為,與「沒有盼望的憂傷」相比,「心裡憂傷卻不失盼望」將會產生不一樣的結果。
每種負面情緒都有各自需要的時間,每個人的狀態也都不同,但我們都可以試著如此「同在」:
1.讓他們表達,允許他們以自己的方式抒發悲傷。
2.避免說教與給予忠告,或評斷他們的感受。
3.幫助他們檢視自己的感受。
4.實際協助他們生活的需要,例如:跑腿、接送、備餐、出外散心。
5.鼓勵、支持他們邁入下一階段的決定。
6.耐心陪伴,例如:面對重複訴說,依舊做一個好的聆聽者。
聖經裡,當我們面對困難,上帝應許的通常不是問題答案與解決方式,而是祂親自的同在。在這樣知道不會被離棄的同在裡,我們能夠漸漸將自我形象定睛於己、而非他人,並建立適切的世界觀與人際觀,進而與自己生命中的一切和解,讓人生的滋味不再孤單。
回文章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