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故事】 為了傳承——李志宏的生命故事
華人是懂得飲水思源、慎終追遠的民族,特別對客家人而言更是如此。人如果懂得尊重歷史,必知道自己從哪裡來;人如果帶著盼望,也必知道自己要往哪裡去。
得到關愛 愛去教會
李志宏生在屏東內埔客家村,上面有三個姊姊,可能父母對他期許過高,讓他從小感受不到父母的愛,覺得是被打罵長大的。
小時候,志宏隨母親到廟裡去拜拜,耳濡目染後也懂得拿香跟著拜。兒時印象中,廟裡的神像眼睛都刻得很大且瞪著他,令他深感畏懼。
讀國中一年級時,他的同學張文鐘帶他去教會學英文,他難以相信教會竟是這般彼此相愛。他第一次感受到被關愛的眼神,跟他被父母嚴厲管教的情形極為不同,因此他愛上了教會生活。
基督教有醫治的能力
來到內埔教會後,志宏的課業進步了,特別是英文,但其它科目仍是不及格。他的言行改變了,在家裡會主動分擔家務,父母都看在眼裡,所以沒有攔阻他去教會。否則,在客家人眼中,信耶穌已被貼上背祖叛宗的標籤,他很難進教會。
有一次,志宏的喉嚨紅腫,醫生建議他開刀。當時的卓牧師為他禱告,很奇妙,禱告數日後,紅腫竟然消失了,讓他感到基督教不但有愛,還有醫治的能力。親身經歷病得醫治後,他就非常盼望將這好消息分享給更多的人。後來他也帶領臨終的岳父決志信主。
還原教會歷史不易
古人說:「大雞慢啼。」志宏開竅的時間晚,但到教會後,讓他找到學習的竅門;因此,在課業上他急起直追。後來考上台電,以半工半讀的方式完成二專和屏東科大的學業。他心想,若要給神使用,就要文武雙全,所以他不斷地自我充實。舉凡教會電類或文書工作,他都盡力協助;在編緝教會歷史上,他的貢獻更大。
內埔教會在屏東設立一百廿四年。一八八四年張阿金先生賣了他的房產來建教會;隔年英國巴克禮牧師來此傳道,被人潑糞,可見當時客家人對外來的宗教非常敵視。
一百多年來,這段歷史要如何還原,實非易事;若不是有負擔的人來編輯,且繼續傳承下去,幾代過去之後,後人只會享受樹上的果實,卻不知道當時種樹者的辛勞。
二○一五年,志宏承擔了教會特刊的編輯工作。他知道這不是簡單的任務,因為在一百週年時,教會通過編輯年刊議案,但當時教堂漏水、白蟻侵蝕,許多珍貴的歷史資料因此遺失,令志宏傷痛不已。雖然還是可以找到耆老來口述歷史,但受損的相片與文物已無法補回,如今這困難仍然存在。
多方蒐集寶貴資料
編輯教會歷史,如果今日不做,明日就得用追趕的。志宏用各種方法發布消息,讓跟內埔教會有關的海內外人士能提供相片,因此他從美國、加拿大、日本獲得了一些珍貴的相片。
內埔教會經歷清末、日據、民國時期。有人提供清末時紮辮子、日據時穿和服、民國時新人結婚、小孩打赤腳、辦喜宴、扛棺送行等照片。因為當時宣教士曾拍了照,被後代子孫保留下來,他們才能一睹從前的實況。
蓋建客家宣教中心
回想當年,卓忠輝牧師以台灣人苦練客語,並用半生不熟的客語來講道,這是向客家人宣教的行動。志宏覺得基督徒如果只享受前人的果實,不懂得種樹——向外宣教,日後的教會必日漸衰殘。好比幾十年前,教會長執曾提議成立「南部客家宣教中心」,後來因為人事異動而作罷。
有了歷史基礎加上牧師、長執同心禱告,現在他們正在蓋一座「南部客家宣教中心」。對客家人而言,要籌資第一期工程款約五千萬,實屬不易,但因為有異象,及李鳳嬌牧師帶領全教會一起努力,第一期工程款已募得百分之九十,南部第一間客家宣教中心即將在此出現。他們計畫以內埔為中心,向鄉內廿三個村宣教。
正如四十多年前志宏所經歷的,基督教有愛且有神的醫治大能,它不是背祖叛宗的宗教;基督徒不該把福音的大好消息據為己有。許多客家人都像志宏一樣,只是沒經歷過神而已,一旦有人把福音傳給他們,嚐到天恩的滋味後,他們必會接受且成為福音的使者,繼續傳揚下去。
保羅在第三次佈道旅行結束時曾說:「我卻不以性命為念,也不看為寶貴,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事,證明神恩惠的福音。」(使徒行傳二十章24節)
文字紀錄傳承信仰
完成特刊編輯並籌建客家宣教中心的任務後,讓志宏更加體會「傳承」的重要。為了傳承耶穌的大使命,他必要與保羅和早期宣教士的心志對齊,也要與現任牧者長執同心,才能完成耶穌的託付。
志宏知道文字是奇妙的載具,因著前輩篳路藍縷所留下的信仰痕跡,他們才能繼續傳承下去。經歷這段旅程後,志宏已開始教導後輩們要一點一滴留下記錄,他相信百年之後,他們必有豐富的內容可以佐證他們如何跟隨主,並傳揚祂寶貴福音的腳蹤。
回文章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