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故事】 後山譚爸 天上阿爸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已過兩年,台灣無可倖免;回顧台灣醫療落後的年代,幸虧有國外醫療和護理宣教士陸陸續續來台;大多來自美加英澳、西北歐。眾人可能聽過阿督仔醫生或護理師名字,如馬偕、蘭大衛、馬雅各、孫理蓮、白寶珠、羅慧夫、巴堪仁、郭瑞琳、龍德樂、譚維義等,也可能就診過他們所創辦的診所或醫院。
千里迢迢所為何來
他們落腳在台多年,或獲永久居留權,或埋骨於此。身為台灣住民,是否也該明白這些醫生和家庭的使命是受到誰的差遣?所為何來?
論到謀生行業賺錢,台灣社會有句話:「第一醫生,第二賣冰。」一九六一年十二月,有個美國年輕醫生譚維義(Dr. Frank Dennis )來到基隆港,踏上岸就呼喊:「福爾摩沙,我來了!/Formosa, Here I am! 」(參閱《一粒麥子落在後山》,吳方芳著,宇宙光出版,p.31)帶著妻子和四名幼小子女,千里迢迢,從堪薩斯州,到洛杉磯,搭船經日本抵台。當然不是來賣冰,是來當醫生,但很好賺嗎?最終他賺到什麼?賺了多少?
十五歲跟隨耶穌
譚維義一九二九年出生於美國堪州,是家中獨子。父親經營食用油,母親是小學美術老師。他幼時調皮,卻又體弱多病,曾得急性肺炎差點喪命。青少年的他雖然上教會做禮拜,但只是外在形式。直到十五歲伯父驟逝,遺物中有本聖經,他在往返芝加哥打工途中拿來閱讀,從中真正認識上帝,決定跟隨耶穌。十九歲又痛失慈父,體會到基督信仰不是用來解釋人生,而是用來承載人生。
醫治身體、心靈痛苦
升上明尼蘇達大學後,本就讀化學系,但此時的他,人生觀已蛻變為為人服務,遂轉讀醫學院。此時與同校護理系的Sally(譚秀麗)相識而熱戀,數月後步入禮堂。也一同加入協同會(TEAM),接受差派到海外傳福音。筆者有緣見過兩人兩次,活似一對神仙眷侶。
他們在台卅三年的經歷可寫成專書,唯歸納主要成就有五: 一是創辦台東基督教醫院,走遍城鄉,並能流利使用國語、臺語、阿美族語看病和溝通。二是救治小兒麻痺患者無數;「譚爸、譚媽」的暱稱乃出自住院病童口中而傳開。三是獲得總統頒授紫色大綬景星勳章。四是獲得外僑永久居留證及榮譽台東縣民。五是事蹟被寫入小學四年級翰林版的教科書:「永遠的譚爸爸」。
但請問:這些榮譽和掌聲是他們當初來台的目的嗎?譚醫師說話幽默,開這個玩笑應該還OK,但真正意義何在?正如詩篇一四七篇一、三節所說:「你們要讚美耶和華!他醫好傷心的人,裹好他們的傷處。」譚醫師和諸多醫療宣教士一樣,透過醫療專業,醫治人們身體疾病和心靈痛苦。
上帝,天上的阿爸父
談到譚爸稱呼,父與爸是同一身分,但父字比較嚴肅深邃,爸字比較親切隨和。例如《使徒信經》的起頭,華語和台語譯文是「我信上帝,全能的父」, 客語翻譯「我(gai)信上帝,全能的阿爸」,後者明顯具有親和力;台語有的稱「天上的阿爹」也很親。奇妙的是,當各人接受上帝之子耶穌基督的救恩,成為新造的人,身分也跟著大翻轉,在加拉太書四章六節說:「你們既為兒子,上帝就差他兒子的靈進入你們的心,呼叫:『阿爸!父!』」這跟耶穌在十字架上呼叫「阿爸!父!」是同一個尊稱和暱稱。
也就是說,當你我接受上帝救恩,就跟譚爸、譚媽、宣教士們、耶穌一樣,都是上帝家的人,稱呼上帝「阿爸!父!」這是至高至親的天倫之樂,世人不用再找罪受,救恩的禮物就好好接受和享受。祈願上帝引導、賜福福爾摩沙的同胞們。
回文章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