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有力】 清明引發的生活力量
每年可能從3月開始,不少家族因不想跟大家擠,就提早開始清明節的掃墓。不知道一年過去,家族墓園是否增加了成員?我們當然都希望家族中新生兒大大增加,墓園成員不要增加。
去年5月我們家族去金山掃我公婆的墓,因為那是婆婆生日的月份。沒想到不到幾個月,當時掃墓行列中的一位親人,就突然因病過世被安葬在同處了。
心理上
掃墓時我們總會想到逝者的言行,紀念他/她對我們的恩惠,我們應該不會想到一起去掃墓的親人會忽然離開我們,成為下次掃墓的對象。但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態,有時就是會在想不到的時候,一下子失去親人。年長者過世我們可能有心理預備,但不年長又沒什麼病的親人忽然過世,我們該如何面對?活著的我們如何因此得到更多生活的力量,而不是因此消沉呢?
箴言三章廿五至廿六節說:「忽然來的驚恐,不要害怕;……因為耶和華是你所倚靠的;他必保守你的腳不陷入網羅。」若我們有神可以倚靠,就可以面對哀傷,慢慢恢復,甚至因此更珍惜生命,更珍惜彼此,更有力量活出美好。
時間上
親人過世,不論從歲首到年終,或從早晨到晚上,思念之情常常悄悄出現在我們想不到的時候。在掃墓的當下,也許我們很理智,但回到日常,會想不通怎麼一個活生生的親人就從此消失了,我們的世界,我們生活的範圍不再有他/她。
魯益師(C. S. Lewis,1898-1963)是著名的基督教文學家,他在愛妻過世後,寫到別人的反應給他的感受。「我恨他們的慰問,不慰問我嘛,我也恨。」(魯益師,《卿卿如晤》,43頁)他又希望屋中有人聲,又希望他們都互相交談,不要打擾他。又希望有人慰問他,又希望人別說什麼。
思想上
但要從哀傷中重新面對生活,甚至生活更有力,需要改變思想。逝者一定不會希望我們從此一蹶不振,但實際上療傷真的需要時間。有人說,只有很愛主的人,才會安慰失去親人的人說:「他現在與主同在,好得無比。」因為失親者會說:「我不要他與主同在,我要他與我同在。」所以,我們要繼續生活,就要相信與主同在,真的是好得無比。
證明文件
這次親人忽然過世的地點在旅遊中的土耳其。地理上,我們從台灣到卡帕多奇亞去處理後事;語言上,我們從中文、英文、到土耳其文,學習使用翻譯軟體;文件上,從出生證明到死亡證明,從遺體運送許可,到安葬許可,歷經許多關卡,也蒙主一路扶持,遇到許多幫助者。
看著親人在各文件上的照片,從小到大,從青春美麗到成熟睿智,從畢業照到出遊的美照,笑容猶在。我們一生的各種文件證明了什麼?其實都證明了神的恩典,祂牧養我們,讓一個人平安長大,小學、中學、大學畢業,就業成家,每個階段都證明了神藉父母、師長的養育、教育,留下恩典的痕跡,我們也因神的恩典,享受彼此的友情、親情或愛情。
盼望帶來力量
在整理親人遺物時,發現一些金飾,就如很多孩子出生時,祖父母或父母會給孩子戴金鎖片、小飾品;信耶穌替我們贖罪的人到天上,會發現「城中有神的榮耀;城的光輝如同極貴的寶石,好像碧玉,明如水晶。……城內的街道是精金,好像明透的玻璃。」(參啟示錄廿一章)
這樣的盼望,帶來力量,因為逝者去的地方不是黑暗污穢之地,而是光明美麗的聖城。更重要的是,那裡有愛我們的主耶穌,祂替我釘十架,我們的罪已經除去了。我們穿著潔白衣服與祂面對面,也會看到信主的親人。
我喜歡魯益師說的,當他把人的生死問題攤在上帝面前,上帝不是無動於衷,而是默默不語,好似把問題揮開,意味著,「安心吧,孩子,你不懂的事多著呢。」(《卿卿如晤》,10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