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YOUNG觀點】 移動中的你,不變的神
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一篇文章,講的是年輕世代的新難題——太常離別。其實離別從來不是一個新議題,過去幾千年也有許多詩人因為戰亂死別、赴京趕考、出外經商等各種離別,寫下動人的詩篇。但在全球交通與溝通工具如此便捷之後,我們需要面對的,反而是如何面對一次次離別所帶來的不確定感。
這讓我想到中學國文課本上的《失根的蘭花》一文。作者陳之藩的那個世代,面對的離別長達一生。由於生在戰亂時代,被迫移居美國的中國人此趟一出國門,恐怕就再也沒有回來的機會。親戚家人、童年好友、家鄉山川,都近乎不可能再度相見。「古人說,人生如萍,在水上亂流,那是因為古人未出國門,沒有感覺離國之苦,萍總還有水流可藉。以我看,人生如絮,飄零在此萬紫千紅的春天。」陳之藩如此寫道。這株失根的蘭花,即使不願意,也只能在他鄉落地生根。而在台灣,現在四、五年級的一輩,多半只有經歷「北上求學或工作、過年過節返鄉」這樣年度性的離別,總是還能夠定期見到家人朋友。無論在哪,生活基本上都還是穩定的。
跨國移動的代價
但是現在又如何呢?鍾子偉(Joey Chung)在商業周刊的專欄部落格或許可作為一個代表。名為「哈佛之後的人生」的專欄文章,處處可見世界一級城市的高級餐廳或美麗夜景、同屬上流社會的菁英友人、對於年輕人未來的討論……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對於追求「企圖心」、「勇氣」、「自我實現」的年輕世代,要成功似乎免不了國際化的洗禮。無論是打工遊學、交換學生、壯遊、留學、實習、外派,「跨國移動」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模式,而且會持續下去。在這樣的生活模式下,我們所付出的代價,恐怕比想像中更大。
我曾經很羨慕能到美國擔任交換學生的友人C。她在大學畢業後,決定到歐洲攻讀碩士,之後也打算繼續進修。她看到的世界好廣闊、好美麗,雖然也會遇到人性醜陋的一面,但整體而言,我覺得她這樣的生活既燦爛繽紛又充滿驚喜。我沒想到的是,她要面臨的是一次次的心酸道別、不再確定自己何時會在哪個城市、曾經親密的關係跟著支離破碎。她的生活不再穩定,但是對她來說,那是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真正的歸屬感來源
或許,在不遠的未來,「穩定的生活」真的會成為一種奢侈品。不管是穩定地住在某個城市、穩定地與所愛的人一起生活、穩定地吃到你熟悉的家鄉味……面對這種情況,我想要問的是:我們的歸屬感來自哪裏?我們的安全感又從何而來?熟悉的人事物確實能夠帶來安全感跟歸屬感,但是人們可能會離開、城市可能會改變,生命中有太多的因素都不是我們能夠掌控的。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一點,就是它不斷在改變。真正始終不變的,只有神自己。
在聖經當中,充滿變動的人生其實也不是甚麼新鮮事。在創世記第十二章中,亞伯拉罕決定聽從神的呼召,往那未知的應許之地前進,絕對需要無比的勇氣。他連應許之地在哪裏都不知道,竟能單純地憑信心啟程,也顯示了他與神的關係有多深厚。「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簡單一個呼召,影響的卻是亞伯拉罕的所有後代。「神要亞伯拉罕學習信心的功課,因為人唯有離開熟悉的環境,才會專心倚靠神,定睛在神的引導與供應上。」中華福音神學院教授蔡麗貞老師在《基督徒的搬家哲學》一書中如此寫道。
確實,把歸屬感建立在物質或他人上,其實都有極大的風險。但是如果清楚知道「無論去哪,神都會與我同在」,那麼就算面對生命中無數的意外狀況,我們依舊能夠安穩地繼續前行。即使免不了經歷世上的分離,但終究還是會在天上相遇。
回文章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