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 261,518

【紙上社區成長班】 一個新穎的老話題—「犀利人妻」所揭露的人心渴望與困境

文/ 錢玉芬

  二○一一年,電視偶像劇「犀利人妻」掀起社會大眾的討論與關注;­­創造出的許多經典台詞被流傳,甚至讓「小三」成為介入別人婚姻者的專有名詞。在與人閒談之際,說個­「犀利人妻」劇中的專有名詞或經典台詞,絕對是新穎、時尚、跟得上時代的表現。

  但是如果深究­此劇的劇情脈絡、分析其議題的操作方向、傾聽周遭觀眾的議論,都可以發現在這個新穎時尚的言說背後,潛藏的概念卻是個古老的話題——愛情與婚姻;而所揭示的,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渴望:忠貞的愛情與完整的家庭。且讓我們以「犀」劇中的幾句經典名言來剖析,價值恆常不墜的人心渴望。

經典對白的背後

  「believe中間也藏著一個lie」(第3集):愛情的基礎是建立在信任上,一旦在情愛中發現謊言,那麼再堅貞的愛也會應聲倒地,蕩然無存。

  「不被愛的那個,才是第三者」(第10集):這句台詞堪稱是­「犀利人妻」經典對白中的經典。許多人覺得講這句的「小三」太囂張,但也有人深感認同,覺得她真有挑戰愛情的勇氣……。然而不論立場如何,其背後所代表的價值觀,是再傳統不過的,因為沒有人喜歡成為第三者,第三者的角色也不見容於第三者本人,而且每個人都渴望自己就是被愛的那一個。

  「我要的是完整的你」(第17集):這句台詞更道出「每個人不但都渴望自己就是被愛的那一個,而且是擁有完整的愛的人……。」但是「完整」意味著甚麼?如何詮釋呢?這是個令人惆悵與困擾的哲學問題,不同時代、不同領域、不同的人都有著不同的詮釋,在我們父執輩的年代,許多人選擇守著婚約、守著孩子,等待著那個走迷路的人回頭,終究為家庭畫上完整的句號。但是,現今呢?

  「犀利就是勇敢做自己」(第19集):曾經是傾向集體主義的華人社會,受西方社會個人主義的影響多年後,「做自己」已成為年輕人高唱入雲的價值取向,而­這句台詞更是指標性的點出,現今「做自己」之風也已經吹進婚姻與家庭了。因此,當劇中的人妻最後選擇「做自己」時,有些觀眾很失落,但有更多的觀眾拍手叫好。這樣的結局透露了這個社會的價值結構嗎?如果更多人主張在婚姻中要勇敢做自己,甚至只做自己,那整體社會的最終結果又會是甚麼?晚婚、不婚、怕婚、拒絕生養的時代氛圍,是這般價值觀催生出來的嗎?

  「我們再也回不去了嗎?」(第23集):「犀」劇到底是反映時代?還是在影響時代?是一個「雞生蛋或蛋生雞」因果難辨的問題。但是「犀」劇的存在,至少指出我們當今在愛情、婚姻、家庭課題上的困境:人心仍然渴望忠貞的愛情與完整的家庭,但放眼望去,我們沒有榜樣、沒有典範、沒有幸福婚姻的操作手冊、沒有迷航時「能夠回家」的心靈地圖。

我們能做些甚麼?

  面對這些困境與缺乏,教會能做些甚麼?教育能做甚麼?媒體又能做些甚麼?這是「犀」劇完結篇後,尚未完結的社會議題。身為基督徒,又是從事高等教育的一員,亦是深諳媒體功能、運作及效果的學術工作者,對教會、教育及媒體實在有深深的切盼與期待。

教會能更關心愛情與婚姻的相關議題

  個人認為,教會應該更多擴展與家庭婚姻倫理有關的講座、工作坊以及成長團體,以回應人心內在深沈的需要,我們需要把聖經中家庭的價值、神對家庭經營的法則,用深入淺出的文字,或設計成吸引人的活動,在社區之中長期的推展。

教育能挹注更多資源教導如何經營幸福家庭

  此外,我也期待高等教育體系能夠把家庭、婚姻及情愛議題納入,成為專業教育之外的另一個教育重點。我長期在大學任教,非常熟悉大學教育的價值系統,是重視專業教育而輕忽人格素質的培育,雖然有所謂的「通識教育」,但常常只是聊備一格,所挹注的教育資源完全無法與專業教育相提並論。稍有生命經驗的人都知道,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絕對遠遠高過專業知識,甚至家庭健全與否、幸福與否,直接影響社會的整體素質與人口結構。但「如何建立幸福家庭」這麼重要的主題,居然被高等教育環節忽略?實在是值得深切省思。

媒體要負起社會教育功能與責任

  最後,媒體能夠有更積極的作為,環顧媒體的環境現況,媒體內容中對於幸福婚姻的著墨並不多見,許多節目喜歡放大家庭的難題與困境,長此以往,社會大眾就建構起「婚姻容易失敗」的不安氛圍,因而逐步型塑出抗拒婚姻的局面。因此我期盼媒體在探討愛情、家庭等相關議題時,不管是戲劇或專題報導性質的節目,都能更多將重心放在發覺幸福婚姻的典範與經營秘訣上,為社會大眾注入追求家庭幸福的動力,為大眾描繪通往幸福婚姻的心靈地圖。

回文章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