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 223,901

【中二並不病】 陪公子讀書

文/ 楊可玉

       我們家兄弟相差三歲,一個高三、一個國三。就在今年上半年,兩人要先後踏入升學的考場。

不同的策略組合

       相較於爸媽讀書的年代,現今的課綱與考招制度都經過大幅變革,而且仍在不斷微調中。國中升高中號稱免試入學,各項積分、積點和超額比序等規定,每個考區略有不同;唯一相同的是,最後勝負關鍵還是在於紙筆測驗(會考)。

       大學的招生方式就更多元了。其中學測與分科兩大考試相距半年,可選考的科目、範圍不同,兩種級分制也要經過換算。學測成績大多用於申請入學,志願數有限,加上後續一階、二階兩道關卡,並不保證人人都能錄取;因此,每年學測過後,在書審面試和準備分科間,時間、資源該如何分配,考生們面臨各種不同的策略組合,往往難以取捨。

與時俱進 更新變化

       這些年來,我亦步亦趨,跟著老大求學的進程去了解新制。除了抽空參加親師座談、親職講座,少不了還要追蹤幾位教育專家(網紅)的粉絲頁,加入網路社群,參考其他家長遇到的問題與經驗談。倒不是我有多麼積極,或對栽培孩子的未來預設了什麼具體的方向,而是對於我們這些上個世紀生成的腦袋來說,全新的遊戲規則好像從2D的瑪莉兄弟直接跳級3D一樣,有時孩子遇到問題需要討論,若事先沒有做功課,還真反應不來。

       大致上我支持教改。畢竟時代不斷進步,不可能拿上一代的思維去面對新世界的挑戰,更何況,世界變化的腳步愈來愈快,耗費心力去學習死知識,不如好好培養「學習的能力」,才能與時俱進。俗話說,「給人一條魚,不如給他一根釣竿」,就是這個道理。聖經裡更是進一步教導:「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馬書十二章2節)

跳脫聯考的新壓力

       在我努力熟悉這些新制度、新術語的同時,兩個孩子毫不費力,自然融入了這個模式。時候一到,他們跟同儕討論成績,原始分數都變成了幾A幾B幾級分。他們知道自己當過什麼幹部,可以折抵多少志工時數,知道哪些東西適合放進學習歷程。其中最叫人難以接受的是,記過處分對現在的學生來說等同於愛校服務,比起來,爸媽的反應根本大驚小怪。

       過去聯考世代,一試定終身的壓力最為人所詬病,考試領導教學,又使教學現場落入填鴨的死胡同。如今入學方式大幅變革,加上少子化及先前廣設大學的影響,人人都有學校可念,然而莘莘學子的壓力卻並未減輕,反倒陷入一種高度「內卷」的焦慮。根據兒福聯盟在二○二三年發布的一項調查報告指出,台灣兒少學生的學習疲勞平均為「12.19」分,屬中度,更有百分之十六陷入過度疲勞中。

調整學習的時間、空間

       面對兩兄弟的大考之年,我預作準備,包括家中空間的調整、活動的安排、讀書計畫的擬定等,盡量先提出溝通,以免事到臨頭容易焦慮,甚至擦槍走火。

       從小他們共用一個房間,為避免考前作息互相干擾,必要時可能需要能各自安靜的地方,我們說服爸爸,開封他長年滿載的儲藏室,慢慢把空間整理出來。爸爸愛車又愛DIY,習慣儲備許多零件,自從受傷後,那些堆在深處,他拿不到、搬不動的寶貝,終於有了重見天日的機會。更好的是,把兩個兒子叫來幫忙時,他們還特別樂意,真是一舉兩得。

作陪伴與支持的父母

       對於升學,兩兄弟都有清楚目標。哥哥應付考試有點天分,但天生好動,能靜下來讀書時間不長,因此計畫從每天半小時開始,慢慢拉長到專注一小時。最後半個月在家溫書,每天按著學測考程作息,規律的生活,讓青春期最容易波動的情緒也能一路保持穩定。

       至於弟弟的學習模式,他做事慢條斯理,讀書考試也急不來。經過幾回模擬考的經驗,已漸漸抓到步調,即使在可能寫不完的壓力下,也能不慌不忙地分配作答時間,拿到相對滿意的分數。

       同時作為兩個考生的母親,我學著「向什麼樣的人,我就作什麼樣的人」,用陪伴與支持,來激發孩子內在的動力與潛力。

回文章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