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 295,380

【神觀點】 愛中有界限

文/ 陳鳳翔

       愛情喜劇《童話故事下集》影集熱播,劇名暗喻從男女浪漫邂逅至跨入婚姻柴米油鹽,童話故事的結尾王子公主能從此過著幸福的日子?全劇背景設定台灣公婆兒媳兩代同住的家庭結構,探討婚姻四大課題——「婆媳問題」、「要不要買房」、「是否生小孩」,「精神外遇」,搭配滑稽情趣劇情,以無可奈何的反諷設計,呈現個體在團體內不協調中又協調的相愛相傷。


婚姻中的受惠者
      《天下雜誌》甚至以專欄探討這部戲為何讓人深感共鳴?報導提及編導李念修並沒有結婚生子的生命經驗,但她進行田調,採訪大約二十位三十至四十歲閃婚、已婚多年以及離婚的男女,並參考論壇婆媳版、社群媒體靠北文、以及較正式的調查資料。從中發現「不管婚姻是幸福還是不幸福,女性都會抱怨另外一半是媽寶。」至於老婆們為什麼不離婚?答案是「因為還是有感覺到他愛我。」而這部劇就以此表現兩造拉扯的張力。
       另外,為何男性離婚後很快再婚,女性再婚的比例卻很低?調查資料認為,「原因就是在婚姻中的受惠者幾乎都是男性,男性是被照顧者,需要再找一個媽。」贊同大多數的男性是媽寶的看法。


新舊成員間的磨合
       然而,真實的情況不是丈夫多是媽寶!因為男性與父母的互動已有二、三十年的經驗,新的成員妻子進來,會對同住成員之間的舊有互動模式帶來挑戰。舊有的成員(父母與男性)大多會期望新的成員(妻子)照著原本的互動來相處,他們就不用有所改變。這種情況也同樣會出現在岳父母女兒女婿兩代同住的家庭,不能說女性是爸寶!
       每一對婚姻,男女雙方都期望配偶能以自己為主體,父母的意見次之。因此,《童話故事下集》上演的兩代各種衝突與張力,都是新成員與舊有成員之間的磨合過程。


磨合失敗離婚收場
       台灣離婚率高居全世界前幾名,原因不少是來自新成員與舊有成員之間的磨合失敗。尤其大多數家庭,舊有成員覺得互動模式改變很麻煩,認定新成員理所當然就應該聽從、服從舊有模式,即所謂的「入鄉隨俗」,而新成員在其中若無法感受到舊有成員(公婆或岳父母)的真心接納、溫暖相待,最後只有帶著傷害選擇退出。
       我曾跟公婆同住六年,真實感受到這些衝突與張力。老人家是九點入睡、清晨五點起床,我們是十一點多入睡、早上七點多起床。清晨五點就起來用果汁機打豆漿,而我們晚上十一點洗澡,彼此帶給另一方噪音干擾。這只是生活小事,也有刻入心底的大事。


價值觀差異帶來爭執
       年輕人認為自然生產得丈夫陪產,兩人一起迎接新生命的誕生。但老人家認為男人若看到生產過程會陽痿,以後就會無後,兩次生產皆故意將丈夫支開。第一胎我雖然不高興,但想著還會懷孕生第二胎。但第二胎又來,從心底湧出的反應也是:我的丈夫是個媽寶!但聖靈帶著我思考「生產過程丈夫在陪」的觀念,有那麼偉大嗎?一定正確、一定必須嗎?深刻體會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是好人,公婆愛我們,我們也愛公婆,但四個人的價值觀差異,導致相愛相傷。更別提兩對夫妻之間也有價值觀差異,公婆之間有爭吵,我們年輕小夫婦也有意見不合。
六年後,因為丈夫換工作,兩人搬到其他都市,自然地結束了這段三代同住的經驗。


與配偶連合成為一體
       這種兩代同住的家庭,究竟是舊有成員為新成員改變?還是新成員為舊有成員改變?那位處在舊模式(過去二、三十年與父母/岳父母的互動)和新模式(這幾年與伴侶的互動)的丈夫或妻子,要選擇哪一邊?從離婚率可以看見,大多數是新成員心痛退出。然而聖經表示新組成的男女兩人,得高過與父母的相連。創世記二章廿四節說:「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
       調查提到老婆們在艱辛的婚姻道路上為什麼不離婚?答案是「因為還是有感覺到他愛我。」而基督徒除了這個答案,另外更有來自上帝「二人成為一體」的確據。聖經幫助新婚夫婦,不隨從外面世界「鼓勵做自己」的離婚觀,也不被華人儒家傳統「不選擇父母就是不孝」的帽子扣上(這種也同樣導致離婚),而能坦然選擇與配偶連合,兩人成為一體,共同孝順雙方父母,在上帝賞賜的恩典與充足智慧下,與兩邊的原生家庭互動。


靠上帝帶領走人生路
       如今,我們的女兒已婚嫁,有了女婿。兒子也進入適婚年齡。我們是一體,女兒女婿是另一體。詩篇一二七篇三節:「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我們做父母的已經結束了這個產業的經營權。在婚禮上,當老公把女兒的手慎重地交給女婿,就是產業的移交,女婿是新的產業經營者。若兒子未來也能得到上帝賞賜的妻子,他的妻子——我的媳婦則是新的產業經營者。我們只須謹記,愛中有界限。他們靠著上帝的帶領、聖靈的啟示,而非父母的帶領、父母的教導,走著人生路。
 

回文章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