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無傷】 體罰種種 並不輕鬆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廿二章6節)
孩子需要體罰嗎?
「不打不成器」是很普遍的教育方式,有國外視頻也在探討這個問題:有個小男孩上學遲到,老師用戒尺打手心,告誡「不希望再看到你下次遲到」;可是一次又一次……,直到有天早上,老師偶見他推著坐輪椅的母親去療養間才匆匆跑去學校。那天,男孩主動伸出手,老師把戒尺放他掌上,親吻他的手,以道歉和擁抱收場,感人肺腑。所以教養包括體罰,但體罰不等於好的教養。
「打在兒身,痛在娘心」,可見體罰實在令人糾結、EQ爭戰。我自己小時候常被體罰,多半因考不好、調皮、偷竊、打架;後來為人父、為人師,也體罰孩子。現今七十五歲了,回想起來,十分慚愧,因為當年不知有更好的辦法。
先溝通後體罰
醒悟來自1992年我四十二歲,得以進入馬禮遜美國學校/MCA任教,此校以信仰基督為核心價值的美國式教育,我在當中十七年耳濡目染,對教育與教養才知此他山之石。此處分享六個心得:
1.服從權柄:學生應被教導,父母師長有監護與教導的權柄,必須服從,後者應避免過度使用;如此長大的公民遵守法律。
2.管教英文是discipline:包括約法三章、鼓勵、讚美、獎勵、勸誡、處罰有輕重有安慰,最優先的是建立友好的溝通關係。
3.體罰(corporal punishment)有度:由校長或家長來執行,不是外界誤以為沒有體罰。但進入十三歲青春期(teenagers),改採禁足、減少娛樂或零花錢等。
4.揚善於公堂、規過於私室:教室的處罰多半是到後面靜坐,嚴重的罰離教室外十分鐘等。不因個人因素訓斥全班,不因考試成績受罰。
5.情節嚴重者:例如罵髒話,先送兼管訓導的校長室,課後再去報告議處。校長可通知家長、體罰、不准進教室(detention),在獨立空間寫作業,一至三天。
身教重於言教
6.身教重於言教:美國作家James Boldwen說:「孩子向來不善於聽從長輩說什麼,但從不會錯過模仿。(Children have never been very good at listening to their elders, but they have never failed to imitate them.)」
台語說「細漢偷挽匏(man bu)、大漢偷牽牛」,正如古猶太拉比有云:Sin begins as a spider’s web and becomes a ship’s rope./罪初如蛛網,長大成船索。慎之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