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 325,577

【真實故事】 太魯閣語聖經翻譯之路——吉洛的生命故事

文/ 李鴻志 採訪整理

       在台灣你可曾聽過有人因信基督而受逼迫嗎?若有人為義受逼迫,他必蘊育出成熟的屬靈生命。

       台灣原住民有十六族,太魯閣族是信主最早的一族;在日據時期,曾遭受日本人嚴厲地逼迫,但這事少有人知道。

 

從第一位信主的婦女開始

       約三百五十年前,有一族人從南投遷徙到立霧溪河谷,因居住地由一個平地、兩個斜坡所構成,族語稱它為Truku,後來才稱此地為太魯閣。太魯閣人的臉上若有紋面,象徵男人善於狩獵、女人善於編織。

       約一百年前,姬望是太魯閣族第一位信主的婦女,她在花蓮信主後,被孫雅各牧師帶到淡水聖經學校接受裝備,回花蓮後,她就在族人居住的部落一個、一個地傳福音。

       族人信主,有一個原因是他們的祖訓(Gaya)跟基督信仰很類似,Gaya是他們先祖留下來的生活規範和生命觀,每個族人都會遵守。

       姬望精通台語、日語和母語,因此被日本人重用為通事,成為日本人和族人溝通的橋樑。因為太魯閣族當時曾對抗日軍,所以被日軍嚴格控管,不允許他們在部落裡傳福音、信耶穌。

 

因信耶穌被毒打

      當時信主的人很多,也遭到極大的逼迫;譬如,日本人會把十字架放在地上,來測試誰是信徒。如果有人踐踏十字架而過,表明他們不是基督徒,就不會被打。因此族人被一分為二,但相信耶穌的人不怕逼迫,仍繼續躲起來聚會。日本人便訓練青年人作密報者,一旦被舉報,他們就會被毒打。

       吉洛的母親是幾位跟隨姬望傳福音的青年人之一,那時她才十八歲。有一次吉洛聽母親敘述她因聚會而被毒打的經過,聽完後他更加肯定所信的。

 

喜歡聚會聽講道

       吉洛的父親在日本駐在所當工友,信主後,常用「日本精神」來管教孩子,他所立的家規是:不可說謊、不可偷盜、不可停止主日聚會。吉洛說:「父親像是教會的訓導主任,每主日都會嚴格監督我們的教會生活。」

       從小天資聰穎的吉洛,特別有語文天賦,英文常考高分,聖經考試也是榜首。他很喜歡參加教會的聚會,當時年輕人很多,每晚都有查經聚會,教會的燈火一直通明。

       每主日,吉洛總是坐在最前排聽道,他很喜歡聽道,也學習牧師如何講道。因此,國小畢業後,他就擔任兒童主日學老師;高中時,也擔任青年團契的會長。

 

報考神學院

       從小,吉洛就一心想要幫助族人,他想當公務員或去讀神學院。因為家境貧窮,有人建議他去考公費醫學院,但他讀的是社會組,轉考醫科很難。第一次沒考上,他想重考,但父親因為要承擔早逝伯父的家計,負擔沉重,沒錢讓他去補習。這時父親提醒他:「你不是要去讀神學院嗎?」

       後來,吉洛考上了玉山神學院,但讀了一學期,接到兵役通知單,就前往服役。服役時,母親叮嚀他說:「當你有權力時,不要忘記用基督的愛去愛阿兵哥。」結訓後,他擔任士官,因沒有忘記自己的信仰,同袍都稱他是「耶穌」。

       退伍後,吉洛再去報考台灣神學院,一個花蓮鄉下的孩子從沒去過台北,只因一位鄰居在台北工作,得知他住在民權東路上,便帶著行李從台北車站步行到他家,隔天便去考試。

 

太魯閣語聖經翻譯

       神學院畢業後,吉洛回部落服事,不久開始參與太魯閣語聖經翻譯,這是一段很漫長的旅程。

       早期,姬望傳福音時所用的是台語羅馬拼音聖經;二戰後,太魯閣人被允許公開聚會,極需有自己族語的聖經。當時柯饒富牧師從美國前來協助,選用了十五個注音字母,再加上修改的七個字母音,最後修訂為廿九個羅馬拼音,成為太魯閣語基礎字母。

       因著信徒有極大的需要,1994年長老會中會通過「太魯閣語聖經翻譯事工」,參與的有田信德、葉保進、金清山等牧師;吉洛、許通益、吳金成牧師則擔任審查委員。歷經十年翻譯,2004年《太魯閣語新舊約聖經》終於問世。

 

困難中持續進行

       翻譯太魯閣語聖經有兩難:因為從前太魯閣人沒有文字,只有語聲,要造字很難。而隨著時代演進,隨著時代演進,必有新語詞出現,若要重新修訂,後繼翻譯者少是第二難。

       從事聖經翻譯是無聲的貢獻,但對族人的後代卻有長遠的影響,只有眼光放得夠遠才會全心投入。吉洛從年輕翻譯到老,目前已七十歲了,他看到前輩譯者已有五位離世。目前他正在編寫《太魯閣語詞典》,上、中冊已投入二十年的歲月,現在他編的是下冊,預計要再花十年的時間。

       吉洛常說:「從前的老人下雨天或沒去狩獵時,可能常在火堆前想這個東西要怎麼說、那個東西要怎麼說,才有這些語聲出現。」對吉洛而言,他要去回想五、六十年前先人所用過的詞語聲,且趁著他還活著時,把這些語聲全找出來,形成文字,並代代相傳下去。

回文章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