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 261,441

【校園角落】她才七歲,想離家出走

文/ 書 舫

        清晨七點鐘,汽機車蜂湧進國小校門口,導護媽媽們訓練有素的依序為魚貫而入的車子開啟車門,讓孩子們快速下車,讓每部車能在十秒鐘內離去。孩子下車後會走進校門,媽媽則繼續前往上班地點工作——這成了常態,是週而復始的慣性。

        陳媽媽有三個女兒,大姊五年級,二姊三年級,小妹一年級。那一天,三姊妹下車後,和平常一樣走進校門,但反常的是:小妹沒有進教室,她從後門走出去後,就到附近的公園亂走,她想離家出走。

        第一堂課前,班導師發現小妹沒來上課,與媽媽聯絡後確定她已進校門,班導說要先在校園內找找,請媽媽留在公司等她的電話。七歲的小女孩在校園裡失蹤,茲事體大,班導師不敢輕忽,她先通知學務處,再請班上幾位同學分頭到校園的遊樂場、操場、廁所及兩位姊姊的教室尋找。

        這幾位同學遍尋不著小妹的身影一一回來跟班導師稟報,此時班導的神經緊張級數已拉到最高點,趕緊打電話給媽媽,以急促的聲音告知孩子可能不在校園裡,請父母來學校協尋。但媽媽語氣很淡定,似乎不像老師那麼擔心,還安慰老師說:「這孩子很搞怪,搞不好是走回家了呢?我先回家看看。」

         而在公園那頭的小妹,小小個子穿著制服,背著書包,一個人孤伶伶的在公園裡走著,疲憊加上害怕,竟然就坐在公園椅子上哭了起來。有幾個跳完健康操的奶奶們路過看到,過來關心,問她為什麼沒進教室?是不是被老師打而不敢上學?家住哪裡?媽媽的電話幾號?……

         儘管奶奶們七嘴八舌的問那麼多問題,小妹仍舊低頭啜泣不回答。她們知道把妹妹留在公園裡是件危險的事,於是有人建議送回學校,但又擔心可能會被老師責罰。她們想,聯絡爸媽是上上之策,沒想到這個提議卻引來小妹的嚎啕大哭,她大叫著:「我不要回家,我死也不要回家。」

隔代教養難管教

         小妹說,爸媽都會打她,兩個姊姊也會排斥她,這世界上只有奶奶愛她,可是奶奶住在很遠的地方,她不知道怎麼去……這些話讓這群充滿母性光輝的奶奶們義憤填膺。在一陣討論後,她們以手機報警,也等到警車載走孩子後才離去。警局在與小妹交談過後,通知家暴中心的社工員介入處理,事情發展至此,是家庭及學校都始料未及的事,而對小妹的家庭及家族來說,更像是一場大爆炸一樣,炸得全家人都受傷,無一倖免。

         社工員通知學校及家長,說小妹長期受到暴力對待,已出現極度憂鬱和退縮的精神問題,中心要了解狀況並暫時隔離安置。社工員在家訪時得知,小妹出生後不久就因媽媽無法照顧而轉由住在嘉義鄉下的奶奶接手,直到要上國小時才接回家裡同住。

         父母覺得小妹已經被奶奶寵壞了,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無法與人溝通,更不懂禮貌和尊重。得不到東西就告狀大哭,常常拿走兩位姊姊的東西,不覺得自己理虧還跟姊姊對罵,也曾經偷拿媽媽抽屜裡的小錢,媽媽起初只是輕輕提問,小妹卻矢口否認。做錯事就說哪裡疼痛,想藉此掩飾過錯。吃飯不想自己夾菜,吃水果不想剝皮。媽媽說,小妹一回來,已經搞得全家雞犬不寧。會打孩子是想糾正孩子的行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現在不教更待何時?

愛、接納與快樂

         媽媽說她後悔把孩子送去給奶奶照顧,若知今日會造成這麼大的風波,當年就在住家附近請褓姆照顧就好。媽媽還說,老二出生後發現有先天性的疾病,時常發燒需要緊急送醫,致使她身心疲累,沒想到在那段時間又懷孕,她曾和先生商量想把孩子拿掉,是婆婆說要照顧才把孩子生下來。

         經過社工的分析後,媽媽才了解「急於改變,會造成傷害」,她跟小妹都需要調適的時間和空間,只有真心的愛,才有包容、體諒、尊重,甚至是對婆婆多年照顧小妹的感恩。小妹需要的是愛與接納,是快樂,而不是恐懼。

         後來,小妹由姑姑帶回去照顧,姑姑從事教職,能理解這三代人爭戰的因由,也只有她能修補這孩子的心理傷害。姑姑慢慢的教小妹知書達禮,同時,會帶小妹回去找奶奶,重溫舊情感對小妹來說是快樂、安全、也是一種治療。父母也定期去看小妹,說好的,沒有責罵,只給小妹必要的安全與快樂。

         約翰壹書四章十八節:「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因為懼怕裡含著刑罰……。」

回文章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