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上映中】《夢想心樂章》:真正傳唱不朽的,是饒恕
I can only imagine
what it will be like
When I walk by your side
I can only imagine
what my eyes will see
When your face is before me
I can only imagine
Surrounded by your glory
What will my heart feel?
Will I dance for you,Jesus,
Or in awe of you be still?
Will I stand in your presence
Or to my knees will I fall?
Will I sing hallelujah?
Will I be able to speak at all?
I can only imagine
I can only imagine
隱含一生的故事
如果你喜歡聽英文福音詩歌,一定對這首《我只能想像》(I can only imagine)不陌生。這首由美國流行福音樂團「MercyMe」創作的歌曲,可說是美國史上蔚為風潮的前幾名福音詩歌,許多台灣基督徒也琅琅上口;不過,大概很少人知道,這首詩歌背後卻藏著一個人一生的故事。
二○一八年,這個故事被改編為電影《夢想心樂章》(I Can Only Imagine),五月甫在美國上映,便空降票房第三名,僅次於《黑豹》(Black Panther)與《古墓奇兵》(Tomb Raider),最後更衝破廿四億台幣的票房。
無法原諒父親的主唱
原來,「MercyMe」主唱巴特.米拉德(Bart Millard)從小生長在母親改嫁、父親家暴的環境裡,雖然小學時參加夏令營認識上帝,找到了平安,但在他內心深處,仍渴望獲得父親的認同。高中時,巴特奮力一搏,加入父親年輕時喜愛的橄欖球隊,希望藉此得到父親肯定,但即使他後來受到運動傷害、永無法再上場,仍換來父親一再的冷漠。最終,雖然身邊不乏其他人願意為巴特付出愛與包容,他還是逃避了一切情感,離開了家鄉。
來到新城市,巴特遇到一群熱情的夥伴,共組了福音樂團「MercyMe」,不但大受歡迎,還展開一連串的演唱會;但沒多久,他就面臨了創作瓶頸。這次,他靜下心來,靠著信仰省思自己,終於發現,這一切都是因為他一直逃避自己真實的生命景況。
巴特回到家鄉,發現父親早已改變,不但個性平和、開始禱告,還希望彌補他們之間的關係;當下,巴特也發現自己的軟弱,陷入了掙扎:「我發現我能原諒任何人,除了他!我甚至不希望上帝拯救他!」
饒恕,釋放雙方的生命
巴特再次選擇逃避,直到聽見父親癌症末期的消息,才漸漸靠著信仰,看見過去視而不見的一切——上帝如何藉這段經歷帶領他、如何大大轉變父親的人生,而父親又是如何盡力表達過去未給予他的愛。巴特說:「原來,仇恨是如此影響我的一生。原來,需要被寬恕、被改變的不只是爸爸,還有我。」
無可否認,原諒從來不是一件易事,尤其是最親近的人所留下的傷害。基督徒心理學家諾曼.萊特(H. Norman Wright)所著的《別跟過去過不去》(Making peace with your past)一書裡,提到童年傷害對人一生的影響,包括無法與人建立深度關係、無法設定界線、缺乏自我認同感等等,書中花了大部分篇幅談論實際練習「原諒」的步驟,總歸結論,好消息是,「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哥林多後書五章17節)、「你們不要記念從前的事,我要做一件新事,你們豈不知道嗎?我必在曠野開道路、在沙漠開江河。」(以賽亞書四十三章18-19節)
首先,找出痛苦的源頭,這不是為了怪罪別人或傷害自己,而是允許上帝在這塊傷口上動工。你可以將傷害的源頭、受傷的感受或疑惑列成清單,一再地書寫,不要讓任何人看見,也可以找一個值得信賴的人(不是安慰你、同情你,而是支持你),他能傾聽你、接納你,鼓勵你多分享,不做任何價值批判或違背信任的事;同時,你也得練習放下憤恨,放棄自憐、怪罪別人或不停談論傷害。一旦你能正視、理解某個痛苦的記憶,之後每次想到它時,它對你的傷害就會逐漸減弱。
靠主喜樂,常常禱告
然後,「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上帝。」(腓立比書四章4節、6節)讚美、感謝、禱告,是幫助我們面對痛苦的好方法。讚美,不是因為自己快樂,而是表示委身、向上帝降服的行動,看見上帝為我們準備的下一步;凡事謝恩,提醒我們上帝是誰,重新相信祂的全知全能可以拯救我們;禱告,向上帝傾吐心中的所有憤怒、委屈、痛苦,並宣示將一切交在祂的手中。
歷久不朽的,不只詩歌,更是故事的核心
當我們拒絕原諒自己或別人,就是在扮演上帝的角色,不僅我們與對方的關係破裂,與上帝的關係也會破裂。
而耶穌,為我們做了最好的示範。他知道上帝是慷慨饒恕的一位父神:「唯有我為自己的緣故塗抹你的過犯,我也不記念你的罪惡。」(以賽亞書四十三章25節)因此告訴我們:「饒恕,不是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馬太福音十八章22節)甚至在他上十字架,嚥下最後一口氣前,他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路加福音廿三章34節)門徒因此留下這樣的教導:「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饒恕。主耶穌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歌羅西書三章13節)因著耶穌為我們付上的代價,我們可以獲得上帝的饒恕,更可以實踐對他人的饒恕;這份饒恕並非出自我們自己的努力,而是我們領受的恩典。
一九九九年,巴特的父親過世後,他靈感乍現,僅花了十分鐘,便以這段父子之間的故事與信仰為核心,寫下了《我只能想像》這首歌,描述父親生前悔改、回到上帝面前的心情。
由於這首歌的歌詞出現了「哈利路亞」與「耶穌」等福音字眼,一開始只受福音音樂界青睞,團員也不認為這首歌會在流行音樂界得到迴響;沒想到,二○○三年,一個廣播節目隨意播出這首歌,竟接獲大量聽眾的Call-in點播,成為美國電台史上最熱播的福音歌曲,也創下福音音樂界史無前例的二百萬次數位下載。
如今,《我只能想像》早已是歷久不衰的經典詩歌,願我們傳唱的同時,更記得它的誕生來自耶穌永垂不朽的教導:饒恕。
回文章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