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故事】愛在嘉南地
擔任嘉義基督教醫院院長十八年之久,最近我終於卸任。在衛生局長的鼓勵之下,首次以個人身分報名醫療奉獻獎,獲得肯定。
埋下學醫的種子
小時候,我和小我六歲的弟弟共用一個房間。初中時,有一次他夜裡發燒,我很擔心,卻又不想吵醒爸媽,整晚坐立難安。當時心想,若我具備專業知識,就會知道當下的情況是該送醫或是觀察。如今回想起來,這成為我嚮往投身醫界的一個潛在因素。
求學生涯一路順遂。國小畢業時,覺得考上初中就好;初中畢業,又想考上高中。等到考上大學,心想總算告一段落,但站在排隊註冊的隊伍當中,我卻忍不住思考:人生,就這樣嗎?我的心底對生命並不滿足。
拋開理性 先信再說
為了思考生命的意義,我曾報名佛學社團,聽著分享卻覺索然無味,一個學期便放棄了;倒是偶然路過教會,受邀參加聚會,留下不錯的印象。於是大三時,在基督徒同學的邀請之下,我開始參加醫學院的團契。
學醫的人本來習慣邏輯思考,但是有句書裡的話讓我印象深刻。作者說,如果用你的邏輯推理可以證明,那就不能叫做信仰了。我知道自己真的需要上帝,也真心喜愛這個信仰,雖然理智上過不去,仍然決定縱身一跳,先信了再說。
大五的時候,母親診斷出罹患肺腺癌。在實驗室裡,執行抹片檢查的醫師,也是我的老師,熱心地把癌細胞指給我看。那時我感覺心整個碎了。我向上帝禱告,希望母親好起來,結果卻不盡如人意。但我知道有很多事不是人所能控制,因此母親的病痛並未衝擊我的信心。因為明白祂的旨意對我們都是好的,即使不了解,仍要去經歷。
婚姻、工作蒙上帝帶領
七年級開始到醫院實習,在醫院裡的團契認識了當時擔任內科護理師的妻子。我一方面課業忙碌,一方面覺得時候未到,所以遲遲沒有採取追求行動,直到服兵役時,才抓住機會向她表白。她是尋求上帝心意的人,經過禱告與印證,最後接受我是那個與她一生同心配搭服事的人。
完成住院醫師訓練,進到總醫師的階段,我開始思考未來的方向。當時我有兩個選擇,一是接受邀請,加入之前參與籌備的台南成大醫院;另一個是前往更偏遠的地方,到南部的基督教醫院去服務。在兩個選擇之間,上帝給我一個問號,引導我思考自己想去偏鄉醫院做什麼?其實當時真的不知道。因為不清楚,我決定先到成大參與新醫院的起步工作,等待上帝更深的呼召。
這一待差不多十年。如果繼續留在台南耕耘,可望在專業領域成為一方之霸。但人生就只有這樣嗎?我忍不住再一次思考。我的心裡迫切想要投身基督教醫院,有更多機會服事上帝。就在這時,一位二十幾年前的團契主席邀請我們夫妻去嘉義吃飯,當晚,他便向我提出到嘉義基督教醫院服務的建議。
醫療資源、人力都不足
比起屏東,嘉義好像不算偏遠,但因介於台中、台南等大都市之間,有點三不管的味道。醫療發展方面落後一大截,放眼整個嘉義地區,找不到一個血液腫瘤科的醫師,罹患癌症的病人無法在當地進行化療與放療,醫療資源相對貧乏。
由於各方面的發展步調緩慢,人力缺乏成為嘉基最大的挑戰。我曾邀請成大醫院時期的好同事加入服事,本來欣然同意,後來卻因找到更好、更近的職缺而婉拒。當我們邀請、尋找人才時,對方考慮的面向很多,包括子女教育、生活便利等,在在都是人性的挑戰。在人力召募上,我們只能倚靠上帝的恩典。
讓人看見上帝的愛
另一方面,嘉義的醫療態勢也在改變中。當時有間佛教醫院已經開始興建,某大型連鎖醫院也標下縣府的土地,籌備建立分院。從醫療需求的角度來看,這對嘉義當然是好事,但我自問、也問上帝,這是否代表著嘉基的使命即將告一段落?於是上帝讓我看見,基督教醫院的服務不只是醫療,應該更多在民眾的需要上著力,藉著服事,讓他們看見上帝的愛。
嘉基逐漸成長後,我們將各樣事工以社區概念分作三個層級:醫院內部、嘉義地區,以及海外援助。其中後者的重點放在菲律賓、泰國與中國大陸,這是對當年創辦人戴德森醫師來台服事的一個回應。我們曾經缺乏,有一天成長壯大後,也要能夠給出去。
針對嘉義地區,我們展開長照等事工,也努力拓殖教會。而當醫院規模愈來愈大以後,更多非基督徒同仁的加入,也成為我們的挑戰與機會。職場宣教的對象不只是病人,還包括日夜相處的同仁,這激勵著我們努力活出見證。
生活中活出信仰的真實
妻子照顧家庭,使我無後顧之憂,另一方面,她也是最忠心的代禱者。我因工作之故較少在家,如何維持與孩子之間的好關係,需要在質的部分去經營。有一次,我對正值叛逆期的孩子動怒,用力推了他一把。這件事一直擱在我的心頭,經過好幾年才終於開始向他道歉。當時已經高中的孩子聽見後說:「爸爸,你終於道歉了。」原來他也一直記在心裡,還好我做出正確的決定,解了父子之間的一個結。
信主這條路真是豐富,雖然過程中遇到許多不明白的事,但我們更要在挫折時堅定交託,深信上帝必帶領我們去到更寬廣之處。
(整理/楊可玉,選自Good TV真情部落格)
回文章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