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 171,587

【真實故事】 祂施恩的手從未離開我們 ——郝博文的生命故事

文/ 李鴻志 採訪整理

       很多人都很好奇,一個金髮的外國人為何會遠渡重洋,來台灣作宣教士呢?為何他會選擇踏上這條路呢?

郝博文來台灣作宣教士已超過四十年了,我們可以說:他的原鄉是美國,台灣卻是他美好的故鄉。

一人得救 改變全家

       郝博文生在美國賓州的一個小鄉下,全鎮僅一百五十個人。他在基督教家庭中成長,但一開始並非如此,他的外祖父原是個酗酒者,跟基督教一點關係都沒有,後來有人到當地辦佈道會,外祖父從中得知自己是個罪人,並接受耶穌作救主,因而改變了他整個家族的命運。

       在家排行老七的博文,上面的兩個哥哥都胎死腹中,因此母親懷他時,曾向上帝說:「如果這孩子能順利長大,我要把他奉獻給祢作傳道人。」博文之前從不知道這事,直到從聖經學院畢業,回家鄉講道,才聽到母親提起這個祕密。

從小就想作傳道人

       博文從小就想作傳道人,他有一顆特別的心羨慕做這工。好比,美國從前的教堂外都有紀念墳墓,母親在教會幫忙清潔工作,他也常在墓園玩。他曾在某個墓碑(刻有聖經的石桌)前,站著講道,那時他不過才六歲。又好比,他和小朋友在家裡的葡萄園下玩時,孩子們會拿著小板凳來聽他講道,印象中他曾講過的一篇是「主禱文」。

       高中畢業後,他得到教會長輩的鼓勵,到佛羅里達州聖經學院就讀(Hobe Sound Bible College)。從美國東北部坐車到西南方,經過二十幾個小時才到達。在那裡他受院長的影響,知道將來畢業後要去教會擔任牧師一職。他廿一歲從聖經學院畢業,只因當時大學畢業的人很少,在教會服事,他也不小看自己年輕。

病得痊癒 隻身來台

       美國賓州冬天很冷,回到家鄉牧會一段時間,他病了。白天發燒、晚上盗汗,一直查不出原因,後來才被確診為肺結核。這樣的病在當時連醫生都甚少見。他在家休養了五個月,心想,若有機會到佛州去,病情應該有好轉的可能。

       剛好,那時佛州有一位牧師要來台灣,教會需要傳道人協助,博文便前去幫忙。到了佛州後,經過溫暖的海風一吹,吸到含有鹽水味道的空氣,他的病真的痊癒了。

       後來,美國差會問他是否願意到台灣作宣教士?過去幾年來,博文的母親一直很支持宣教工作,博文也很嚮往異文化的學習。因此,廿六歲那年他便隻身來到台灣,沒想到這一待就是四十多年。

       來台灣之前,他在美國學了一些中文,但到了台灣,要教的對象是學齡前的孩子,才發現他們都聽不懂國語,還要由另一個人幫他翻成台語。

從查經班到成立教會

       幾年後,他的差會有異動,他便到中壢聖德基督書院教書,並在家裡開查經班。他覺得這樣就很滿足了,但有一天,他在美國聖經學院的校友許登奇牧師回台跟他討論,若只是成立查經班是不夠的,應該要成立教會。就這樣,他和幾位愛主的弟兄姐妹,在中壢成立了中壢聖經聖潔教會,後來也到高雄成立了教會的分會。

       郝牧師初期在教會服事時,常常一個人包辦一切,包含:講道、司會、彈琴、教主日學,後來神為他安排了一個好助手,是他在美國聖經學院的學妹愛德。經友人介紹,他們通了半年的信,愛德便接受郝牧師的求婚,於一九八七年帶著一顆順服的心,來到台灣跟他一起服事主。

領養棄嬰 視如己出

       當時,他們一直沒有孩子。有一天,愛德從ICRT廣播中聽到,高雄醫學醫院有一個棄嬰,她徵得丈夫的同意便去找那位被遺棄的孩子。她說發現的當天,若再晚半小時,孩子可能就死了。郝牧師夫婦很喜愛這孩子,常到醫院去看她,也跟社會局申請,最後終於順利領養了這女嬰。初期照顧這孩子非常辛苦,因為每兩個小時就要餵奶一次,郝師母的頭髮也是在那時候都變白了。

       就像領養這女嬰一樣,郝牧師夫婦在教會也視每個信徒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樣。他們在台灣耕耘這幾十年,已栽培出超過五個傳道人。他回顧以前在校教書,或在家成立查經班,像是在舒適區(comfort zone),但神有更深的旨意,藉著開拓教會,讓他得以像彼得一樣,把船開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路加福音五章4節),好得著更多人為主而用。

神信實同在 平安穩妥

       郝牧師來台服事已超過四十年了;四十年前,有誰知道他成為宣教士的養成是這樣的呢?就是因為不知道,他才會一步步地信靠神,正如美國聖經學院的院長曾鼓勵他:「If you have no faith, do what you would do if you have faith.」(如果你沒有信心,就像有信心一樣去做吧!)

       跟隨耶穌的人也是如此,沒有人知道自己的未來會如何,才會謙卑地倚靠祂;同時,神向那順服祂的人也總不失信。跟隨耶穌的人有一天若回頭看,必會發現:人生之旅,雖有許多艱難和崎嶇,但祂施恩的手及所賜的平安,從未離開過我們。

回文章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