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 262,632

【真實故事】 人若不為自己打算,神就為他打算——曾紀平的生命故事

文/ 李鴻志 採訪整理

       九二一大地震距今已廿三年,那一次有許多人喪生、也有不計其數的家庭因此破碎。當我們回顧往事時,對曾付出並參與救災的人,他們的故事不該被人遺忘。

       當年,曾紀平是一家律師事務所的負責人,並在大陸投資,同時也是台北衛理堂教會的董事長。當他得知大地震的消息後,立即放下大陸的工作,來到房屋倒塌極嚴重的竹山勘災。當他見到滿目瘡痍的景象時,無法不與哀哭的人同哭。於是,他和妻子選擇放下手中的工作,投身於此,並與災民一起重建家園。

因父親工作 舉家來台

       紀平從小在敬虔的基督教家庭長大,外祖父於民國初年,從廈門被衛理公會差派到緬甸宣教,可算是極早期緬甸的宣教士。他的父親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化工系,一九四七年受聘到竹東,擔任一家香茅油廠的廠長;當時紀平才五歲,便和家人一起遷來台灣。

       紀平的家庭都是書香門第,但他的成長過程卻有自己的想法。讀東吳大學時,他曾以愛國救國的名義上書蔣經國總統(時任國防部長),沒想到竟蒙總統召見。大學畢業後,他開始創業,幾經起落,最後成立了自己的律師事務所。他形容自己的個性是「江湖一匹狼」,常以狼性闖蕩社會,因而也解決了衛理公會在產權上的許多糾紛。

接受裝備 委身基督

       紀平四十幾歲時,台北衛理堂舉辦第一期門徒訓練,教會選派了十二位弟兄姐妹,接受導航會杜正夫牧師的門徒訓練,為期一年。結訓時他們都要完整背誦六十節聖經,這奠定了他的生命像枝子連於葡萄樹,開始成熟長大。此後他和廖金德弟兄一起同工,訓練之後的門徒,至今共開了五期門訓班。

       廿三年前,紀平初到竹山勘災,因新任里長缺乏救災經驗,看到基督教在這方面有方法、有次序,甚少發生糾紛,便和他們一起合作。

陪伴災民 重建家園

       剛開始時,他們夫妻住帳棚,後來里長提供場地,他們便在上面蓋了卅八個貨櫃屋,居住率達百分之百。住貨櫃屋兩年後,他們才搬進平房。他像尼希米重建聖城的圍牆一樣,帶領災民開始重建家園;妻子也在園區作總務、舍監、園丁,陪伴災民一起成長。他們在居住上,環境雖然簡陋,卻不失整潔。

       九二一地震後的第一個新年,他們沒有回台北,而是孩子來到災區和他們共度;初二他們才回娘家去探望長輩,之後幾年都是如此。多年後,關心他們的親人和朋友常問:「怎麼救災救這麼久,還沒回來?」事實上,他們早已將台北的房子賣掉,遷戶籍到竹山了,已成為竹山的居民。

過快樂的簡單生活

       起初他們從零開始,現有的「迦南美地園區」跟之前的慘狀相比,已全然不同。他們踏出信心的步伐,神就一步步供應所需,並幫助他們完成每個階段的任務。

       與災民生活在一起,讓紀平反省了許多,特別是人到底在追求什麼?需要、還是想要。想要,不是生活必需品;得不到想要的,也容易讓人失去感恩的心。在竹山生活了廿三年,紀平因學習過簡單的生活,也放下許多想要的事,心境反而更加快樂。

兼顧身心靈需要

       那幾年,紀平的工作團隊得到重建委員會的肯定,因而許多企畫案被政府採納,並給予經費補助。在初設工作站時,救助協會及衛理公會也提供他們每年所需的經費。

       救災工作完成後,他們在竹山已做了美好的見證,如今轉型為長照2.0。他們在當地訓練居服員,目前約有六十幾位員工,為獨居老人、中低收入戶、身心障礙者提供送餐、居家照顧、關懷訪視等服務,甚至也幫在地人尋找就業機會。

凡事都有神的美意

       人生走過這一段特別的路之後,紀平知道所經歷的,無非是神在預備他成為更有用的器皿。正如多年後,大陸發生汶川地震,他因有救災經驗,便代表基督教救助協會前去幫助他們。

       面對許多困難,有時他仍不明白,為何神允許這些苦難發生?直到災難漸漸過去,類似的事在別地、在別人身上發生,他才更加體會原來一切都有神的美意。紀平的故事像約瑟一樣,神讓約瑟在埃及所經歷的一切,無非是要拯救他的同胞早日脫離飢荒之苦。

       二○一七年,他在大陸的工作告一段落後,因腸子堵塞回台灣檢查,竟發現是大腸癌第三期。幾經化療和標靶治療,病情才趨穩定。他造了一個人工肛門,當時也不明白為何會這樣,等到他的好同工廖金德也因病造了人工肛門,他才知道原來有相同的經歷,對弟兄的鼓勵才更具安慰。

       使徒行傳二十章卅五節說:「當記念主耶穌的話,施比受更為有福。」紀平說:「若我們願意關心別人的需要,神就為我們預備;若我們不為自己打算,神就為我們打算。」至今,他和妻子仍肩負兩個理事會的責任。他們的故事說明了一件事——願意委身給神使用的人,至終神必不虧待他們。

 

回文章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