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 224,162

【真實故事】 凡有氣息的都要讚美耶和華

文/ 馬康偉 口述

       一九五五年大陳島上的二萬八千餘名居民,分梯撤退來台,並按著居民的專長、職業和意願,安置在台灣各地。我的爺爺想要繼續耕種,就被分發到永和新店溪畔新生地,而父親學會木工技術,成為木工師傅。

奶奶信主 全家蒙福

       奶奶蒙恩信主,常帶著我和弟弟到教會聚會,不識字的奶奶還會把在教會聽到的聖經故事,講給我們聽。有一次,我跟弟弟打架,奶奶沒有責備,只緊緊抱著我們背金句、一起禱告,求主耶穌幫助我們和好!奶奶臨終時期許福音一代代傳承,還希望有位孫子能成為傳道人!感謝主,神揀選了我成為傳道人。

領受音樂恩賜

       也因在教會成長,有了聖樂與詩歌的薰陶,對樂理與音感漸漸敏銳,但我卻認為這樣的「天賦」,大家都一樣!有一次教會吉他手忘記帶樂譜,無法伴奏,在一旁的我說,「我會寫譜!」從此才知這是神的「恩賜」。後來參加學校國樂社,勤於抄譜,學會手抄譜的速度漸漸可以跟上旋律,奠定了後來創作時,只要腦海的旋律出現,就能快速記錄下來成為樂譜。

特別的創作經歷

       有一次洗澡時,沐浴乳沾滿全身,忽然有旋律在腦中響起,趕緊叫師母拿紙筆給我,顧不得這種糗樣,在泡沫沒有洗淨下就完成了曲調;洗完澡之後,想著該如何填詞,又有靈感閃現,何不以詩篇廿三篇經文為歌詞,就這樣《牧歌》創作定稿。這使我想起阿基米德也是在浴缸泡澡時,頓悟出「因體積不同,排出去的水也必不相同」的浮力理論,聽說他高興地直接從浴缸跳起來,口中大喊:「Eureka(有了),Eureka!」我的《牧歌》也是「Eureka,Eureka!」

       其實,從大陳島來台的長輩,都生活在封閉的生活圈中,普遍清苦。福音會永和教會就是看到他們的心靈需要安慰,李牧師夫婦和我的奶奶便扎根在此,傳主福音、領人歸主。教會初期奉獻極少,師母要想辦法養雞養鴨,賺錢養教會。幼年時,我親眼見證牧師、師母深入社區探訪、關心居民,給他們帶來極大安慰,這種宣教情懷,在我心中油然而生。

蒙神呼召 委身宣教

       十九歲,參加第二屆青宣大會,有一堂由唐崇榮牧師帶領的培靈會,唐牧師以鏗鏘有力的聲音呼召年輕人要委身宣教,「我的內心被聖靈充滿,淚流滿面。」那時唐牧師要我們找一個完全安靜的地方,檢驗自己的感動是否是衝動。我找到一顆大樹,跪在樹下,跟神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塑造我、使用我!」生命最深層的省悟來自於自省後的覺知,當下,我明白,「神全然摸著我,我也願意一生獻給主,為主所用!」

       退伍後,在職場一段時間才進入神學院接受裝備,後進修教牧學博士,畢業後事奉,如今也擔任「華夏文化宣教使團」總幹事。

魔術結合福音宣教

       有機會參與海外宣教,思索要以怎樣的福音策略,在面對語言不通的居民與孩子時,可以很快把福音傳給他們。我想到用魔術結合福音作為切入;因為魔術可以娛樂大家、瞬間破冰,而當人們笑了,心就敞開了!在證道時,我還利用大型切割魔術來解釋人的罪,說明罪惡會讓我們與神隔絕,但只要認罪悔改,就可以重新得生。此外也用繩子、橡皮筋等道具,講述人與人的關係破壞後,如何復合與醫治。

       神也開啟我海外宣教事奉的眼光,以自己喜愛的國樂,成為福音傳揚的媒介。因為可以隨地隨時演奏,特別是吹奏葫蘆絲,常吸引歐美洋人好奇「葫蘆」也能吹出「奇異恩典」,就這樣我帶著葫蘆絲在聖彼得大教堂前的廣場、萬里長城上、馬來西亞檳城海邊,吹奏出詩歌,讓主的樂音飄揚!

民族音樂聖樂化

       有一天,我思考著「為何教會可以有西方古典樂器的敬拜,卻少有國樂敬拜?」原來是華人普遍誤解了國樂是民間宗教的音樂。當了牧師後,我大膽的將笙、二胡、琵琶、古箏、竹笛、葫蘆絲、把烏,甚至木魚、嗩吶等,在主日崇拜中獻樂,並加以介紹,讓弟兄姐妹認識民族樂器,明白用它們來敬拜神。正如詩篇一五○篇一至六節所說:「……用角聲讚美他,鼓瑟彈琴讚美他!擊鼓跳舞讚美他!用絲弦的樂器和簫讚美他!用大響的鈸讚美他!……凡有氣息的都要讚美耶和華!」

     「民族音樂聖樂化的異象」成為福音使命的託付,期待在基督裡,找回民族音樂自信心;期待在基督裡,唯有 先「本色化」才能「國度化」的異象。因此我和林治平、張曉風教授夫婦,以及台藝大中國音樂學系系主任林昱廷教授與簡如姬姐妹,一同成立了「師曠知音雅集國樂團」;也成立了「華夏國樂敬拜團」。開啟華人基督徒民族音樂聖樂化的起步,使凡有氣息的都要讚美耶和華,願榮耀都歸給主!

 

(採訪‧整理/引恩)

回文章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