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 224,057

【靈修故事】 永恆藝術 宗於一家

文/ 金不換

       有諧音梗挖苦「美術系」是台語「昧舒適」(不合適),你以為呢?張永宗弟兄大學主修電腦資訊,卻轉身醉心於藝術創作,令人費解;所以值得費心來理解。同時也思想為何永恆的藝術總是相傳在上帝的家中?

連結於上帝和聖經

       從大歷史(macro-history)的時空和細節來看藝術史,耶穌以上帝之子與木匠之子駐足人間卅三年,並未留下作品,但是人類最偉大的藝術創作幾乎都與祂相關。例如巴哈的馬太受難曲、海頓的創世記、貝多芬第九交響曲、韓德爾的彌賽亞、達文西的最後的晚餐、米開朗基羅的創世記、林布蘭的浪子回頭等等,一件件連結於上帝和聖經,有什麼奧秘的基因像是烏龜殼的紋路在其中傳承?也閃爍在一代代創作者和信徒們的靈光中?

幾經波折 走上藝術路

       有人說人生是單程,沒有往返;充滿危機、但也有轉機。少年的張永宗就跟隨水電工父親奔波施工,吃苦是吃補,例如從工地豐原回台中拿取零件,騎腳踏車來回三十餘公里。大四時就拿到甲級電匠執照。

       但第一個大危機是在台中一中畢業後大專聯考當天,父親重大車禍送醫,當然影響聯考成績。之後奔走於住家、醫院、學校之間;微積分只得廿五分,因擔心父親自責,請教授給四十九分,重修後八十五分過關。

       在學期間,吸引他的不是新科技、好工作、高收入,而是另類「疑美論」,多數人會懷疑的:美術能當飯吃嗎?但永宗勇敢地做自己,走出自己的藝術之路。

       像無師自通的素人藝術家,他學會剪紙、玻璃馬賽克、國畫、中國結、雕刻、尤其陶藝。在一九八四年台灣首度建造可燒到一千兩百五十度的燒窯,後來在美國學校前後自費建造三座燒窯;可教學、也可燒出成品來義賣或裝飾校園。台中馬禮遜校區的樓柱、樓梯、水塔,滿有張老師和歷來學生作品的藝術氛圍。他也多次在文化中心舉辦個展。

英語流利任教外國學校

       在求職路上,通曉英文是一大利多。張老師回憶:「高一時進入USO(美國軍人之家)打工,月薪二十美金;等於台幣八百元。學好英文的意志力趨使他參加各種會話班、查經班、常跑USIS(美國新聞處)學英文900句等教材。」不停地打造英語文能力,機會是留給汗水的報酬;聯考的英文成績高達九十三分,試教時又以流利的英語得以進入英國學校、美國學校任職;並且與外國教師、學生建立同好友誼;也締造長達卅七年的教學資歷。即使退休後仍到國小擔任志工老師、也到科博館修補破損古文物;更樂意到教會、團契、校園分享藝術創作與基督福音。

認識真實可信的上帝

       在信仰的路上,張永宗頗為感恩上帝的帶領:「早年我與一般台灣人無異,經過寺廟也會『有拜有保庇』。但接觸宣教士和查經班,聖經裡的上帝更真實可信、時時事事都可以禱告。跟傳統信仰沒有翻臉,就是漸行漸遠了。而上帝的帶領一步步;我是第一代基督徒,經歷過的和所知的,就像上帝眼中的珍珠,受到特別保護、看顧、賜福。」

上帝是窰匠 我們是泥

       每年開陶藝班張老師總以一節聖經與學子共勉:「耶和華啊,現在你仍是我們的父!我們是泥,你是窰匠;我們都是你手的工作。」(以賽亞書六十四章8節)他多年體驗到,沒有一個窰匠不愛自己的泥土和作品。耶利米先知明諭上帝的慈愛說:「。「窰匠用泥做的器皿,在他手中做壞了,他又用這泥另做別的器皿;窰匠看怎樣好,就怎樣做。……以色列家啊(=基督信徒們),我待你們,豈不能照這窰匠弄泥嗎?以色列家啊,泥在窰匠的手中怎樣,你們在我的手中也怎樣。」(十八章4-6節)

尋找人生生命的光

       張永宗又說:「有人拿畫筆揮灑上帝的世界,我用剪刀剪出基督福音的剪影。」他一邊剪出燈籠時,也一邊說出:「面對世界混亂、社會黑暗、人生無常,生命何去何從?耶穌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詩篇一一九篇一○五節說:『你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

       那要怎麼跟從這光呢?筆者建議可以找本聖經或上網先讀馬可福音、收看電視15頻道GOOD TV、或像張老師走進教會、或許開始參加一個查經班。祈願上帝為你開路、看顧、賜福。

回文章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