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 306,537

【真實故事】 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施季韜的生命故事

文/ 李鴻志 採訪整理

          施季韜的父親成長於台灣香火鼎盛的鹿港,左右鄰居和親人大多接受傳統民間信仰,這樣他怎有機會信主呢?讀中原大學時,有基督徒「輪子團契」到宿舍敲門,傳福音給他,他親身感受到輔導與學長對他的愛心,且他們的信仰是他所沒有的,於是他信了主,從此很認真追求認識耶穌。

 

有人傳福音而相信

       季韜的外公生長於浙江貧窮的漁村,1946年從家鄉渡海來台工作,因為同鄉傳福音給他而信主,他在教會認識真理,因此效法聖經所教導的:「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馬太福音六章33節)外公退休後,憑信心將房產賣掉,均分給家人,並將他得的那一份全數奉獻在家鄉的福音工作與教會建堂上。

       在戰爭兵荒馬亂時,季韜的外婆隨著雇主來到台灣,那時她沒有機會受教育,但有人傳福音給她。信主後,她很渴慕認識神,為了讀懂聖經,她奮力自學,歷經一段時日,終於讀懂聖經上的字了。

       後來,大舅舅事業有成,外公外婆晚年便由他照顧,毫無後顧之憂。慢慢細數這些,都是季韜所承受的屬靈產業。

 

遵行天父旨意而蒙福

       從小父母教導季韜不可停止聚會、要常背聖經、遵行天父的旨意。他能擁有如此幸福的家庭,原以為別人也都跟他一樣,直到成年之後,才發現並非每個家庭都如此。他能擁有美好的家庭,皆因外公、外婆和父母遵行天父旨意所致。

       從小季韜在教會成長,十二歲時受洗,雖然別人可能不認同年紀這麼小就受洗,但他認為接受耶穌作救主和生命的主是很自然的事,直到三十幾歲時,他仍不後悔當初所做的決定。

 

在工作中領受呼召

       從台大醫技系畢業,再讀兩年的研究所,季韜學以致用回到台大醫院服務。他是醫檢師,以前覺得每天的工作高壓而辛苦、且單調乏味,屢次想轉換工作跑道;然而在轉換過程中,受到重重阻礙。後來,他覺得能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也是一種幸福;轉而他相信神所賦予的職務,就是他當下受召的使命。

       雖然工作與病人接觸機會不多,但每個檢體上都寫著病人的名字,他有一種格外的感覺與負擔;換言之,偶爾他也會揣摩病人的需要,並為對方禱告。

 

每個人都當受尊重

       有一天,有個病患的名字出現在他眼前,那是他學生時期研究機構的同事,她因病況危急,輾轉進了台大醫院接受臨床試驗治療。季韜得知後,便去病房探訪她,且問她:「妳還好嗎?」他很肯定之前跟她一起同事的經歷,雖然她是聽障人士,在職場上曾被人忽視過,但她告訴季韜:「謝謝你來看我。」此時,季韜發現尊重別人、關心別人,是因為他相信每個人都有神的形象,都該被尊重,而非被藐視。

       後來,季韜再去看她時,她已進入病末階段,不久就過世了。這讓季韜領悟到生命原是一份禮物,活著時就當盡心竭力、且要好好珍惜。

 

以神的話陪伴成長

       季韜曾帶領高中的一位同學到教會,那時她受洗只為應付別人的期待,並非真心想要。後來,季韜與小組長陪伴她一段時間,她才更深認識自己所信的。這讓季韜思想,栽培人可以讓他轉換眼光,定睛於神,否則一味地注目自己,負面情緒也會由此而生,但轉換成正向心態,結果將是不同的。

       季韜常讀聖經,他說:「讀聖經就像嚼食口香糖一樣,如果口香糖不咀嚼,香味不會散發出來。跟人相處也是如此,如果要散發耶穌的馨香之氣,必要明白並遵行祂的旨意。」藉著每天穩定的靈修習慣,幫助他在人生低潮時沒有離開耶穌。

       他常反思自己的信仰,偶爾也會翻閱所留下的記錄、看看自己成長的軌跡,如果沒有留下這些記錄,他就不知道此時自己在何處、或接下來要往哪裡去。正因為如此,他決定無論到哪裡,甚至出國旅行,都要把他的靈修筆記帶在身旁。

 

遵行天父的旨意

       他讀馬太福音廿一章耶穌的比喻時,得到一個啟發:一個人有兩個兒子,他對大兒子說到葡萄園裡去做工,起初大兒子說不去,後來去了;小兒子一開始說去,後來卻沒去。他思想這兩個兒子哪一個遵行父親之命呢?季韜告訴自己:「我要表裡一致,且要在言語和行為上遵行天父的旨意。」

 

愛惜光陰不白佔地土

       信仰是一個省思的過程,季韜不急著往前衝,因為忽略身旁所發生的事是何等可惜。他相信人生所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有神的美意。因此,他一邊工作一邊找尋,且羨慕外公留給他的榜樣——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

在這去而不返的歲月裡,季韜不願像耶穌所說,「只長葉子卻不結果的無花果樹」(馬太福音廿一章19節)。他不讓歲月留白、也不要空佔地土,而是要將所尋找到的永生之路都與人分享,讓更多人成為神的兒女,也因遵行祂的旨意而擁有幸福的人生。

回文章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