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無傷】 生死EQ 莫學阿Q
「名譽強如美好的膏油;人死的日子勝過人生的日子。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傳道書七章1-2節)
美好見證
我今年七十五歲,還沒參加過自己的葬禮,親友的卅九次。最近兩次是主內楊弟兄母親一○四歲人瑞,和大里基督的教會九十五歲的程大媽。問及前者長壽秘訣是在「日日順服、事事蒙福」。
聽到後者程老夫妻的湖北口音說兩人是「指腹為婚」,不是聽不懂,是不敢置信!他說:「因爲1949年國共內戰分隔兩岸,四十三年後在台重逢,先後接受基督洗禮,雖然兩人個性大不相同,但夫唱婦隨,同走天路。」尤其筆者親見大媽因不捨撫慰棺木中的程老爸良久良久。兩人的婚姻、生死EQ堪稱完美。
EQ和阿Q
筆者最近才讀到傳道書跌破眼鏡的一句話:「人死的日子勝過人生的日子/The day of death is better than the day of birth.」我們常唱生日歌吃蛋糕,而把某人去世那天叫忌日。這個落差太大,想來跟EQ和阿Q有關。
EQ心理素質近來在科研的健康論述已從不入列爬到身體素質前面,不輸飲食、運動、陽光、空氣、飲水、睡眠、社交等。想來人如果心情不好、食不知味、鬱鬱寡歡、健康也好不上來。
阿Q精神語出魯迅《阿Q正傳》,反映華人社會上爾虞我詐、欺善怕惡,思想上故步自封、虛妄固執。阿Q形容一種自以為是,而事實上能力不足,面對困境或屈辱時使用的是「精神勝利法」。例如自覺窩囊自搧耳光,就轉念是我在搧別人耳光,立馬奏效。一代代傳承這種逃避思維,也延伸到宗教和生死,例如某某某已在天堂化成天使、或下到陰間見閻王、或進入輪迴六道。可曾認真想想真是這樣嗎?必須是這樣嗎?
死亡勝過誕生
而聖經說「死亡勝過誕生」,又是什麼道理或真理?詩篇一一六篇說「在耶和華眼中,看聖民之死極為寶貴。」如何寶貴?
哥林多後書五章明喻信徒死後復活:「我們這地上的帳棚(身體)若拆毀了,必得上帝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又如備受喜愛與殷望的詩篇廿三篇說:「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在我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筵席……使我的福杯滿溢……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這不比生日party好得太多太多了嗎?
回文章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