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 269,032

【靈修故事】宣教孫理蓮 耕耘芥菜田 

文/ 金不換

       新冠疫情嚴峻,想起台灣經濟和醫療艱困的年代,有一人台灣頭走到台灣尾,不是要選總統,是走訪民瘼;不是首長卻兼管內政、財政、衛福、教育、外交、交通等工作。

台灣的德蕾莎

       這人居然是個學會講台語的美國人,是個太太和媽媽,名為孫理蓮(Lillian Dickson, 1901-1983),後被尊稱「台灣原住民之母、麻瘋病人之母、視障人之母、台灣的阿嬤 」。她的身影像個大一號的小孩,穿梭在弱勢的病患、窮人和孤兒中間,又贏得「台灣的德蕾莎」(1910-1997)美譽。他們夫妻不是台語所說的「呷飽甚閒」,而是深受上帝呼召、揀選,差派來台灣。

       筆者生於戰後一九五○年南投竹山鄉下,當時家家貧困匱乏,戶戶生活條件是無電無水、無瓦斯無馬桶;又碰上一九五九年八七水災,我們一家人睡的竹床下淹成潺潺小河;也目睹美國海軍直升機在國小操場投送救濟物資;後來小孩穿的短褲用麵粉袋縫製,上面印著「中美合作」。我們不知有個叫孫理蓮的,此時正在台灣風塵僕僕,救苦救難。

走遍台灣全地

       跳到一九八九年我卅九歲,信了耶穌,才知道孫理蓮這個名字;後來我寫國內外基督宣教士檔案故事,所知仍有限,現在要寫她,讀了資料和史料,百感交集,無從下筆,因為台灣人虧欠她的太多! 包括教會和基督徒,對於這位跟隨耶穌腳蹤,走遍台灣全地,天使般的小婦人,似乎渾然不知不覺。祈願更多人了解孫雅各和孫理蓮踏遍台灣的一步一腳印,成為值得記憶、感恩、傳承的寶貴資產(legacy);莫再誤解基督教是「洋教、文化侵略、麵粉教、死無人哭」。

幫助痲瘋病患和孩童

       對照年代、地理、世界大事,可幫助梳理孫理蓮一生的行誼和宣教志業。民國成立於一九一一年,孫理蓮 生在一九○一年明尼蘇達州,一九二七年(27歲)與孫雅各結婚並同赴台灣宣教,在台生養一男一女,一九四○年因二次大戰爆發,台灣屬日據,他們被迫返美。次年前往南美英屬圭亞那宣教,一九四七年戰後全家返台,與門諾醫療團隊同工進入部落,開展山地巡迴醫療服務。

       一九四九年國府遷台,兵荒馬亂,孫理蓮進入新莊樂生療養院協助痲瘋病患,並差派、支助白寶珠(Marjorie Bly)赴澎湖救助痲瘋病患,直到絕跡。後來一九五二年成立樂生兒童之家收容病患孩子及孤兒,像個超級的台灣大媽媽。之後在各地陸續設立不同需要的社福機構,包括奶粉供應,她知道媽媽和孩子的需要。一九五 一年與地方人士共創台灣盲人重建院,也開設職能培訓班,建造營地,更大力協助長老會興建聖望教堂,方便樂生人聚會,也興旺福音延續至今。

免費醫治烏腳病患

       之所以說她管交通,起因於搶救台南北門烏腳病慘狀,一九六○年結識王金河醫師,並邀來外科醫師謝緯,成立「憐憫之門」烏腳病免費診所,一個看病、一個開刀、一個募款,人稱鐵三角。讀史至此,我以此團隊為榮,感謝上帝救我同胞!謝醫師時任職彰基、埔基醫院,來去路途遙遠不便,孫理蓮籌購一吉普車給謝醫師當代步工具。

芥菜種ㄧ般的信心

       一九六二年台灣芥菜種會正式立案,此名來自馬可福音四章三十至卅二節耶穌所說的比喻:「上帝的國,……好像一粒芥菜種,種在地裡的時候,雖比地上的百種都小,但種上以後,就長起來,比各樣的菜都大,又長出大枝來,甚至天上的飛鳥可以宿在它的蔭下。」一九八三年孫理蓮工作中辭世返回天家,安葬於台灣神學院,息了世上勞苦。而她憑著強大的信心和希望,在芥菜田裡展現的意志力、執行力、親和力,成了大樹,值得後輩尊敬、感謝、和學習。

 

回文章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