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二並不病】教改的變與不變
回想我們的學生年代,中小學課綱號稱萬年不變,教材僅此一本,全由國立編譯館編印。入學管道是乾乾脆脆的一試定勝負,從制度來看,單純許多。如今經過多年改革,有了一綱多本、多元入學,不但如此,課綱還得與時俱進,十年修改一次。
是「白老鼠」實驗嗎?
就在今年初,從高三生的學測開始,強調「素養」的「108課綱」首屆考生才正式登場。後續還有統測、國中會考、分科測驗,等著驗收這批學子三年下來摸索、累積的素養,成果究竟如何。在此同時,「118課綱」的規劃也已悄悄展開,預備七年後推出上路。新聞報導一出來,許多家長忍不住抱怨,教育乃百年大計,變化如此之快,豈不是拿國家未來的主人翁當白老鼠嗎?
「變易」中仍有「不易」
說到變化,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一本專門討論變化的經典,叫做《易經》。東漢經學大師鄭玄在他所撰寫的《易論》中,分析《易經》命名的涵義,認為:「易一名而含三義:簡易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舉例來說,大自然的日升月落,呈現出一種「簡易」的規律;運行中的方位時時變化,則屬「變易」;而日復一日地出於東方,向西沉沒,這就是「不易」了。
在「變易」當中,總有「不易」之處,教育改革正是如此。我家兩個孩子相差三歲,國中階段分別在兩種課綱底下接受教育。許多前輩家長都說教材不同,舊課本留下來也沒用,建議直接回收。但我認為,教改的重點,內容還在其次,主要應是更新學習的架構、觀念與方法。所謂素養,乃是表現出對知識的內化吸收、活學活用,而非知識本身的全然改變。因此,我仍然從哥哥的舊書裡頭挑出一些保存下來,留給弟弟作為參考。
事實上,翻開中學課本,教材內容在選輯上或許有所取捨,當然也隨著時代推進,加入許多新的東西,然而基本能力的養成,比起數十年前的部編版,差異並沒有想像中的大。國文的選文標準改變了,培養閱讀賞析能力的方向不變;英文課文更加生活化,基本的字彙文法不變;數學難度有所調整,但代數幾何統計機率不會消失;理化還是從古典力學、元素週期表開始,而我很興奮地,看到有些理論已經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或修正。
尋求生命中的「不易」
以賽亞書四十三章十九節記載神說:「看哪,我要做一件新事……。」神不但創造天地,在祂每天都有新的恩典。我們身上既有神的樣式,便也擁有創意。人類文明前進的腳步愈來愈快,教育當然不能一成不變。
課綱不是你人生的總綱,在它不斷修正「變易」的路途中,我們需要看到背後「簡易」的規律,才能掌握「不變」的原則。不論什麼年代,孩子們都要在學前階段建立自理與人際能力;然後進入小學,按部就班習得生活所需的常識。中學時期轉動知識的門把,思考你要推開哪一扇門,接下來的人生才能適性發展,找到自己的命定。
傳道書一章九節說:「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若說神要做新事是「變易」,這段話語便指出了世界的「簡易」與「不易」。我們做為父母,當陪伴孩子尋求命定,幫助他們向著標竿直跑,只要認明方向,一路上所有的「變易」就會成為美麗的風景,不至造成干擾。
回文章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