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二並不病】 栽種者,澆灌著
我的母親年輕時嚮往學琴,卻沒有機會;後來,學習鋼琴便成為她在我身上最大的投資。小時候,我對彈琴說不上喜不喜歡,似乎有那麼一點成就感,但每天的練習多半是被迫為之,長久下來,難免生出厭煩與逃避的心,能偷懶就偷懶。
找到彈奏的樂趣
長大離家後,鋼琴不能帶著走,自然漸漸遺忘生疏。直到結婚,有了自己的家,才又買了琴,重新發掘自由彈奏的樂趣。
又過幾年,我成為兩個男孩的母親,教兒子彈鋼琴,好像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只要人在家裡,我經常把琴蓋開著就是一天,走過、路過,每有空檔,總會坐下彈上一會兒。耳濡目染下,小小年紀的兒子,也開始試著把他熟悉的旋律在琴鍵上敲出來,並且表現出對彈琴的羨慕與渴望。
兄弟喜好不一樣
指導哥哥學琴一段時間以後,我合理地想像,等到兒子長大,應該會跟我一樣,參加教會的敬拜服事團隊,擔任司琴。我甚至想把這個「成功」的模式套用在弟弟身上,有時嘗試性地問他:「媽媽教你彈鋼琴好不好?」沒想到不足四歲的弟弟,卻讓我一腳踢到鐵板。
他不說不,而是來個轉移目標:「那個是我要學的。」一邊說,一邊兩手比劃出拉小提琴的動作來。
樂器學習不間斷
堅持是弟弟與生俱來的一個特質,在他準備上小學那年,我終於決定替他找老師,開始學習小提琴。而哥哥看見弟弟擁有自己專屬的樂器,心生羨慕,也對我提出學習管樂的要求。起初,我擔心他是一時跟風興起,不敢貿然投資,經過兩年的討論與等待,確定他的心意,才點頭答應。從那以後,我便按著孩子的選擇,不再固定教他彈鋼琴了。
時間忽忽而過,升上中學的兩兄弟,練習各自的樂器,是每周好幾天的日常。我因為小時候有過被催逼的經驗,實在沒辦法說服自己去嚴格要求、盯著小孩練習;再說,他們又不是音樂科班的學生,學習路上沒有遇過太大的壓力,也不曾立下什麼了不起的目標,所以,兩人的程度一直普普通通,只好在不曾間斷而已。
沒有設定目標
為了增加誘因,鼓勵他們自我提升,我替兩兄弟找到樂團,利用假日時間去參加團練。能夠認識同樣愛好音樂的青少年,一起練習、演出,令他們多出一個自我鞭策的理由,熱情不易消滅。
我當媽媽用心良苦,神卻更祝福我們。每當受困瓶頸時,總有出人意外的轉機,讓孩子碰到更好的人、更好的環境,學習的心態得以更上層樓。
有人對我說:「長這麼大,還能持續學習一項才藝,真是不容易!」也有人問我:「你打算讓他們學到什麼時候?」
對此,我沒有標準答案。我知道有一天孩子會停止學琴,到那時,希望音樂已經在他們的生命中深深扎根,即使到秋天枯乾,被冬季的冰雪掩埋,當春風吹拂時,也能重新開展新葉,再次茁壯起來。
在於掌管一切的神
哥林多前書三章六至七節說:「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長。可見栽種的,算不得什麼,澆灌的,也算不得什麼;只在那叫他生長的神。」常聽見一種說法:「如果當初我媽不逼我,可能我會……」,或是相反的:「如果當初我媽多逼我一點,可能我會……」。事實上,無論逼或不逼,都有成功和失敗的例子,人的意志與作為雖然重要,掌管一切的,終究不是我們。
詩篇一二七篇一節說:「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警醒。」孩子是神恩賜並託付給我們的產業,在教養的路上,時時尋求神的心意,學習成為一個與神同工的人,能讓我們肩上擔子更輕省,不至於枉然勞力,枉然警醒。
像農夫種植作物,是栽種者,也殷勤澆灌著,最後的收成,總還要看天意。作為父母,培養孩子學習、鍛鍊才藝,用心尚且如此,求神親自來幫助我們!信仰的路上,靈命如何向下扎根、向上結果,更在那叫他生長的神。
回文章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