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彩見證】 黑暗中有微光閃爍
驟然而至的失去,把人生推上從未規劃的曲徑;誰能想到這段岔路竟是一段旅程?提筆書寫時,七年時光已然消逝!奧古斯丁說,人不能直視太陽,但可以看到陽光照射的地方。楊腓力也在他的回憶錄《找恩典的人》中說:「有時候,你需要看到陽光照耀的地方,而不是太陽本身。」
一場無法彌補的意外
二○一六年四月的一個晚上,我等著先生打網球回家,卻沒想到,十點的一通電話,改變了我的人生下半場。
他的球友告訴我,在接高飛球時他不慎摔倒,頭部受傷。但救護車誤判情況,先送到一家小醫院,延誤多時才轉送到創傷中心。短短的延遲造成無法彌補的悲傷和痛苦。
短短幾小時內,我們平凡的家庭陷入一個無法回頭的黑暗死角,陌生又真實,冰冷又絕望。深夜時分,我獨自一人在華盛頓DC急診室旁的長廊上痛哭不止,不斷捏著自己的手腳,試圖從這場惡夢中醒來。但這不是夢,是一條我無法扭轉的岔路。
先生回天家後,教會和身邊親友給予我和孩子無私的支持,幫助我們度過那最艱難的幾個月,讓我們在慌亂與傷痛中,努力尋回些許過去常態生活的影子。喪假結束回到工作崗位,也繼續參與教會服事。暑假期間,兩個在外求學的孩子回到家中,一同懷念那張空椅子上的他,重建三個人的家庭。
在憂傷中面臨考驗
為了不給正在臺灣與癌症抗爭的母親增添煩惱,我暫時隱瞞了先生去世的消息。每天打電話給媽媽時,我裝作一切平安無恙,彷彿什麼都沒改變。
表面上,生活似乎正在重建,實際上,堅強的外表下是極度的脆弱!我心中充滿無數的疑問和困惑,不知該向誰尋求幫助?面對未來的茫然、焦慮,只能在深夜默然歎息,不敢讓孩子們看見我的軟弱。
作為基督徒,理智上清楚明白聖經的教導,但先生返回天家安然在神的懷中,我深處的痛苦卻無法受安慰?他意外去世讓我深受震撼,也對孩子們的安危產生了無法言喻的不安和擔憂;我的內心重疊著深深淺淺的灰——在這深邃的隧道中,信仰受到挑戰,人生願景遭受考驗,在信仰的十字路口我與神拔河,在浩瀚不確定的迷霧中,尋找踏出下一步的方向。
哀傷陪伴支持小組
那年盛夏,我無意間得知Grief Share哀傷陪伴支持小組,找到離家不遠的Grace Community Church(恩典社區教會),報名參加了他們的哀傷陪伴課程。八月底的第一次聚會,三十多人中我是唯一的亞裔。自我介紹時,眼淚不禁流下來。旁邊的人理解地輕拍我的肩膀,擁抱中有被接住的感受。那年秋冬,兩個孩子回去上學後我獨自一人生活,哀傷陪伴的課程和小組相聚,成為我期待的一絲小小亮光。
一次課程中,一位白人先生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使我們對他的哀傷產生了共鳴,因同理心,暫時放下自己的痛苦。那一刻,我看到愛和救贖的力量,透過同在和共同經歷苦難的團契,神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安全且充滿同理心的傷痛空間,在混亂的情緒中,用心聆聽和支持,提供適切的語言和想像力來處理悲傷。在昏暗中給予一個方向、安慰和理解。那些真摯的分享,打破了各種疆界和距離,不同的失去讓我對他人的傷痛感到共鳴並懷有同理心。讓我明白一個道理:「傾聽就是愛,了解中有醫治。」我們需要一雙懂得傾聽的耳朵,和一個可以依靠的肩膀。
再次經歷至親離去
在與同行的夥伴相處中,我看到前人走過的療癒經歷,因此有了盼望,知道這並不是一條沒有盡頭的幽徑,也見證了這項事工的轉化力量。當我擁抱陰影,並與心碎的悲痛者並肩前行時,就察覺在黑暗中有微光閃爍。
年底,帶著孩子回臺灣探望重病的母親,和悲痛欲絕的婆婆。媽媽隔年三月去世,短短不到一年時間,我經歷兩位至親離去,完全不知道該如何應對悲傷,所以參加了另一期課程,讓療傷之旅持續進行。
知與行之間的距離
摯愛的離世,在生命中留下無法磨滅的印記。葬禮過後,眾人離去,深深的悲傷卻才剛開始;感到孤獨無助,卻又害怕表達自己的需求和內心的空虛。更發現,不僅個人對悲傷無所適從,有時連教會也陷入無所準備的困境中。儘管弟兄姐妹們充滿愛心關懷,但往往不知如何面對遭受重大失喪的人,那些善意卻空洞的言語、試圖給予安慰或應許,卻只停留在表層,經常在不經意間造成另一次傷害。有時,又因為對他人的悲傷感到不自在,擔心說錯話,選擇保持距離,避免面對需要陪伴的哀傷者。在教義理論與現實處境間,我看到明顯的鴻溝。
岔路是一段旅程
年輕時,對未來充滿美好規劃的期望,卻因各種因素而步入岔路,便竭力想尋回原來的路線。但現在,我意識到岔路本身就是一段旅程,而非暫時的偏離,或是永遠的終站,也可能是神另外安排的行程。
人生常因哀傷的痛楚,讓信仰成為立體的經歷。希伯來書六章十九節說:「我有這指望,如同靈魂的錨,又堅固又牢靠。」有時,這盞希望之燈看似微弱黯淡,但當我們緊緊抓住盼望和應許,它的光就能穿透風暴,引導前行。
對我而言,這已足夠。過去幾年我的家庭行過一段迂迴的幽徑,不會再回到曾期盼的平順完美,可能也無法完全理解其目的,但可以看到光的落腳點,且在陽光照耀之處,窺見療癒和希望。
所能知道的是,我正走在一段與神並肩同行的心路靈程,迂迴只是旅程的一段,並非目的地。
(節錄整理/簡海蘭)
回文章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