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二並不病】 告訴你媽媽
老師要打電話給媽媽
剛放學回家的弟弟眼神呆愣,臉上表情有股說不出的彆扭。過了好一會兒,他才開口:
「媽媽,老師說要打電話給妳。」
「嗯?有什麼事嗎?」
「因為數學作業。我最近有幾次沒寫完,少寫了幾題。」
「少寫幾題?為什麼會少寫?」
「因為我沒上第八節,有時候放學要走了,負責抄聯絡簿的人還沒寫上頁碼。我以為老師會一次出一個章節,有兩次就寫太少,後面漏了幾題。」
「啊?怎麼以前都沒有這種問題呢?」
「我不知道!可能以前運氣好吧。」
「所以,」我忽然想到,「是誰要打電話給我?數學老師嗎?還是導師?」
「導師。數學老師跟他講,他就來問我怎麼回事。講到後來,老師說,那我可以告訴你媽媽嗎?我就趕快說好。」
「你還趕快說好喔?」聞言我不禁好笑。
「對啊,老師也笑了,哪有人這麼愛被告狀的。不過,這樣他就不會繼續念了啊。」
不願多說話的個性
弟弟性子樸實,做事認真,在學校一向表現良好。他對自己要求頗高,跟誰都能相處,是讓所有老師信任的模範學生。私底下的他其實很有個性,對事常有獨到見解,並且作為一個青少年,免不了有點自我中心愛抱怨,偶爾也會在心理上鬧鬧小叛逆。只不過運用文字、言語與人溝通,剛好是他這「社恐人」的天生弱項,有時為了不想開口、避免來回爭論,他寧可受點委屈,就是不願多說話。
比方這一次,數學老師難以接受向來乖順的他竟然不寫作業,大大發了一頓飆,而弟弟明明不是偷懶,在老師面前卻一句也不替自己辯解。
好在導師知道他的個性,也相信他會對媽媽吐露內心真話,因此後來我們電話聯繫時,很快便將事情釐清,沒有造成什麼不良後果。
好的溝通原則
與青少年溝通大不容易,凡過來人都知道。專家總是教我們要「傾聽」,但許多父母、師長往往習慣了「說」在前頭,等到此路不通的時候,才想起該去探究(或者抱怨)「孩子的心裡到底在想什麼?」可惜有些時機錯過不再,此刻再去追問,恐怕為時已晚,結果不是問不出來,就是引發爭執,各自抱回滿腹委屈。
在雅各書一章十九至二十節中,有段勸勉是這樣說的:「……但你們各人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因為人的怒氣並不成就神的義。」作為孩子的教導者與保護者,我們有責任示範良好的溝通原則:傾聽在先,說明在後,不讓情緒來掌控情勢。人在氣頭上總是沒好話,如果有必要,當討論失焦時,不妨暫停對話,彼此冷靜一下,無論如何要避免口出惡言,製造對立。
管教的權柄與界線
然而能做到這些,並不表示與青少年的溝通從此就能通暢無阻,教養高枕無憂。有時家長過度標榜「尊重」與「信任」,放下了管教的權柄,反而容易在許多事上大開後門,以致魔鬼乘虛而入。而嚐到「甜頭」的孩子自以為能夠輕易欺哄父母,自然也就愈來愈膽大妄為。
之前的畢業旅行,弟弟班上有位同學,在遊樂園裡被學校師長發現手上拿著含酒精飲料。由於在外違反校規,老師當即表示要通知家長,回到學校後將會給予記過處分。
當晚寢室裡,大家在地上圍坐一圈玩桌遊,只有那位同學獨自窩在角落,跟家人開啟群組通話,討論如何處理危機。他在電話中交代誤買飲料的經過,父母則表達完全的信任與支持,並且安慰他說,一定會代為向老師解釋說明。
然而事後弟弟告訴我們,那瓶飲料其實不是買錯了,是他一開始就帶在背包裡的,而且在車程中,他還向同學們誇耀了一番。
聽完弟弟的敘述,我一時無言。因為倘若實情果真如此,那孩子無論是否受到校規的懲處,都不能達到使他反省改過的目的。
以真理為根基的價值觀
身為父母應當警醒。我們要傾聽、要信任,更要幫助孩子以真理為根基,建立穩固的價值觀。在親子互相陪伴成長的路上,願以下這段經文,能夠成為我們共同的禱告:「……就是要你們的愛心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多而又多, 使你們能分別是非,作誠實無過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並靠著耶穌基督結滿了仁義的果子,叫榮耀稱讚歸與神。」(腓立比書一章9-11節)
回文章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