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 171,587

【真實故事】 穿越時空開啟福音之門——張真道透過古蹟建築見證真理

文/ 引心 採訪整理

基督是我家之主

       父親張崑遠,是大稻埕長老教會的名譽牧師。一九三九年接任祖父張金波牧師,成為大稻埕長老教會的第四任牧師,直到一九八四年底告老退休。我一九四三年出生,住在教會裡,和其他十一位兄弟姊妹的成長也都在此!

       從小就信主,教會生活是我全部的記憶,雖然這是我的福氣,但是成長過程中受到罹患痢疾之苦,看遍台北的中西醫,甚至聽說宜蘭有專治疑難雜症的中醫,家人就帶著我去就診。也因久病,使我日漸消瘦,皮包骨的外型如風中殘燭。但家人從不放棄我,不斷為我禱告,祈求上帝醫治。生病,最大的安慰,「就是家人的陪伴與禱告,這勝過醫治的過程,更是堅固我的信心與蒙福的認定。」

經過死蔭幽谷

       我自己曾經二次走在死亡邊緣,所幸都有主的恩典保守。國小四、五年級時的夏季,天氣相當燠熱,教會夏季學校活動結束時,父親帶我到碧潭划船。當大夥兒玩得正開心,一不留意,父親和叔叔的船槳攪在一起,慌亂中我為了要閃避濺起的浪花,導致重心不穩掉進潭中,還好天生體壯力大,加上身手不凡的父親,生死瞬間一把抓住我的手,救回我的生命。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在死亡邊緣徘徊,得平安的經歷。

       又一次是在成年之後,擔任逐家佈道會同工,被差派到新竹、桃園交界的司馬庫斯山區配搭教會的服事。當天逐家發福音單張結束時,認為應該可以循原路回到教會。卻不知道錯過哪個熟悉的轉角,就像傳說中的「鬼打牆」,找不到回去的路。迷失在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荒野山區許久。山上,天色暗的特別快,我找到一石壁的平台歇息,在極度安靜的荒野山區,向上帝禱告求平安,同時等待天明……。

神同在的夜晚

       其實,那是一個美好的夜晚。夜,是那麼的幽靜,寧靜中,我睡得安穩……。隔天清晨,抖擻身上的露珠,振作精神,祈求主幫助我順利找到回家的路徑。沒想到走了十多分鐘,就找到一間離我原本目標很遠的教會。教會長老疑惑地問我,「昨夜,真的是一個人在荒野度過?」我一五一十地回答迷路過程,長老追問,「身上有沒有帶刀、有沒有打火機、有沒有……」,我回答:「都沒有!」長老聽完後,簡單地說了一句,「上帝真的與你同在!」感謝主,我經歷了不可思議的山中傳奇!

       從此我更堅定信仰,越發願意擺上自己所能,讓上帝差遣、使用我。除了積極參加台北青年會(YMCA)的事工之外,教會的服事,我都會盡力去做。

建築物也可以宣教

       一九九五年,我被選任長老,又逢大稻埕教會設教一二○週年。「我常想,自己得了這位份,不是為現今事奉的機會嗎?」從小我生在這裡、長在這裡,有很深厚的感情與使命。當初上帝怎樣透過馬偕在一八七五年八月十五日創設臺北市最早的教會——「大龍峒禮拜堂」(大稻埕教會前身),是否也要差遣我接續宣教的棒子,為主做工。

       一八八四年八月五日中法戰爭爆發,「大龍峒禮拜堂」被拆毀夷為廢墟。翌年六月滿清和法國議和,教會獲政府撥付損害賠償金,順利在台北市迪化街三段重建,因應地名之故,就改名為「枋隙禮拜堂」。一九一三年初,愛主的基督徒商人李春生長老,認為教會已不敷聚會增長人數使用,願意奉獻位在大稻埕的台北市甘州街四十號,並獨資建獻禮拜堂。一九一五年八月十五日獻堂時,是為全台教會中最美輪美奐的殿堂,「枋隙禮拜堂」自此更名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

成為真理與文化推手

       大稻埕教會建築物為磚造建築,經久屋頂塌陷以致外牆傾斜,為顧及安全,終在一九九七年改建。新建教會大樓在舊禮拜堂後方,舊禮拜堂保留左右兩側牆面,立面以原貌、原磚、原圖重新砌成,並往前移動六公尺,成為舊教堂崁入新教會大樓的特殊景象。在許多主客觀條件都不足之下,二○○七年興建,二年後完工。並於二○一○年八月十五日獻堂。

       我有一段時間,成為教會的文化導覽同工,「我會一邊講述歷史,一邊講述建築物,特別是立面的大牆!」每次導覽,都帶著深度情感和使命,「我知道我是為福音宣教而講!」

       至今,我對大稻埕教會建築文化的鑽研不遺餘力,仍沉浸在其中。願上帝帶領我能夠穿越時空,領略大稻埕深藏福音的奧妙,讓具有時代意義的建築,透過古蹟、歷史,成為見證真理與文化的推手。

回文章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