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故事】以傷療傷——陳建萱的生命故事
對一個女人而言,如果父親在她幼年時因病離世,丈夫也在她四十歲時罹癌過世,是否意味著她的生命意義將結束於此?
陳建萱在家中是父母寵愛的獨生女,有四個哥哥;但由於她頭腦聰明、表現優異,在校也常遭人嫉妒排擠。
遭逢家庭巨變
她的父親畢業於台大法律系,有一天在教書時突然昏倒,送去急診,診斷出骨癌。頓時,全家人陷入愁雲慘霧裡。
當她去基督教醫院探望父親時,從醫院聖誕節的佈置中認識了耶穌,她請耶穌救救父親。晚上,母親返家後隨即收拾行李,並對八歲的她說:「我要陪爸爸去台大治療,妳已經長大了,要學會照顧自己。」一年後父親病逝。此後,她經歷人間冷暖與同學的霸凌,讓她害怕與人相處,成績也一落千丈。
在美國更多認識神
高中,她就讀天主教學校,有一天修女在朝會教唱《信頼耶穌心中有平安》,使她的心情逐漸好轉。之後,她考上現今的「真理大學」。在學校佈置上她有恩賜,因而受邀佈置校園的聖誕裝飾,才更深認識聖誕節的由來。
畢業後,因二哥在美國康乃爾大學攻讀博士,她便前往該校進修。下飛機不久,她就被載去教會,才知道二哥不僅是一個基督徒,且擔任團契主席。
教會有多位碩、博士生,他們專注於查考聖經,使她開始相信聖經的真實性。那年因種族歧視問題,數萬人在白宮前靜坐抗議,情勢非常緊張。二哥邀她參加上千人的禱告會。在那裡,她驚見不同種族的人彼此認罪,並為美國的和平禱告,她深受感動,心想:「世界大同豈不是如此嗎?」
二哥對她說:「雖然妳失去疼愛妳的爸爸,但妳有一位天父,祂創造妳、愛妳、不會離開妳,且永遠看顧妳。」聽完後她落淚了,也漸漸擺脫過去常被人嘲笑「沒有爸爸」的傷害。
成為天父的女兒
由於不願加重母親負擔,半年後她決定回國。有一天,她感到前途茫然,突然想起在美國的教會生活,於是翻找電話簿,找到了嘉義浸信會。在那同時,她也想從聖經找平安,她讀到:「你們信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你們務要從他們中間出來……,我要做你們的父,你們要做我的兒女。」(哥林多後書六章14-18節)她確信這是天父在提醒她──若要成為祂的兒女,就不該再拜拜了。
隔日,她向牧師表明想受洗。那一天,當她走進受浸池時,面對眾人露出笑容,引來一陣歡笑,彷彿慶賀她終於成為天父的女兒了。
回家後,母親問她今天為何特別開心?她說剛受洗了。母親很驚訝地說:「受洗怎不先告訴我?既然受洗了,以後就不必再幫忙拜拜的事。」她沒遭母親太多責備,而且母親也在七十歲時受洗成為基督徒。
先生罹癌再次面對死亡
建萱出國前認識一位基督徒,交往幾年後結婚,生了兩個兒子。後來,在牧師的推薦下,她協助神學院建立花東教育中心,並完成學士學位。
小兒子才滿周歲,有一天先生來電告知胸口疼痛,送醫診斷為肺腺癌末期。為了治療,他們一家四口分住三地,讓她身心俱疲。
先生無法像其他病人可以返家吃標靶藥物,只能繼續忍受化療帶來的副作用,雖然教會不斷為他禱告,但病情仍急轉直下,讓她不禁懷疑天父是否離棄他們了。
後來,有人打電話給她,說:「妳不要鐵齒,某某廟很靈驗,趕快去拜神明,求藥單。」她回絕了。不久,她又接到一位醫師來電:「明年妳還會帶隊去尼泊爾醫療短宣嗎?我們想去。」這通電話像是天父在對她說:「女兒,我仍要使用妳,妳要成為多人的祝福,我總不撇下妳。」
進入醫院 擔任傳道
一年後,她忍住悲傷,籌辦了先生的追思禮拜。為了養育及撫慰兩個兒子,她聽從神學院院長的建議,去先生病逝的醫院應徵女傳道。通過面試後,在禮堂被介紹給大家時,她百感交集,因為數月前,她先生還在此分享抗癌的見證,如今她卻在此擔任傳道一職。
那一天,當先生的醫護團隊上台獻詩時,她思及過往,悲從中來。此時,有聲音對她說:「女兒,我帶妳來這裡服事,不是要妳像寡婦般穿黑色衣服、面帶愁容,而是要妳去關心病人和家屬,妳要有所妝扮。別擔心自己沒有醫護背景,這些家屬都像過去的妳,妳了解他們受病痛的心情。」
在醫院,她關心不同類型的病人,也關懷家屬和醫院員工,這讓她思及是否要再進修,取得更多的裝備?她想若取得學位,可以提供更多人在急救復甦、氣切、安寧療護、臨終關懷及治喪等方面的諮詢。
傳揚基督的愛與祝福
她感謝天父垂聽她的禱告,如願考上「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研究所,並被推薦到台北榮總院牧室任職。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時,她承接主責院牧室的事工,並完成碩士學位。她的論文題目是「以傷療傷—─一位基督徒關懷師的生命經歷與助人工作探究」。得到學位後,於今年二月她被按立為牧師,成為院牧室六十五年來的首例。
如今,她正帶領一群義工穿梭在榮總各個病房,把基督的愛、安慰與祝福帶給他們;每天忙碌的工作,正是她以傷療傷最好的詮釋。
回文章總覽